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屏南岩后:革命老区基点村圆了“修路梦”

2020-11-02 11:06 来源:闽东日报 陈阿娜 张尚瑶

 

岩后革命老区纪念馆展厅

岩后进村新路

宁德网消息( 陈阿娜 张尚瑶 文/图)8月15日,岩后通村公路主体工程完工,福建省最后一个无公路行政村、老区基点村通路了。

“数代老区人民的梦终于实现了。”走在岩后村平坦宽敞的道路上,村党支部书记张久文笑容满面。

抗战时期,岩后人民拔野菜、嚼草根,为红军站岗、送粮,模仿鸟哨音送信……让恼羞成怒的反动派,以斩草除根的方式,三次在这里点起熊熊烈火。“房屋全部被烧了,十里范围内的田寮全毁了,全村人没地方住,被迫外迁,时任闽东特委的阮英平同志面对跪在废墟上嚎啕大哭的群众,庄严地许诺:政府以后会给你们盖房子、通路,还会给你们通水、通电、通电话的。如今,70年过去了,岩后村通了电话,通了路,革命先烈的承诺兑现了。”满头白发的老村支书张家同热泪盈眶地说。

老区人民的期盼

屏南县双溪镇岩后村位于屏南县北部,地处屏南、政和、周宁三县交界处,地广人稀,山高路陡,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浑然天成的自然环境和闭塞的地理交通成为了革命战争的好选择。上世纪30年代初,岩后村就点燃了革命火种,叶飞、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该村开展革命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红军长征以后,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的人民武装以这里为中心建边区,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将革命火种一直燃烧到全国解放。

“那个时候经常要到县城去买东西、送情报,没有路更不要提交通工具了,都是靠走的。不过能为革命事业贡献一点力量,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烽火硝烟的抗战时期,岩后人民积极踊跃参军支前,掩护革命干部,养育军烈子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解放后,经屏南县政府认定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就有11人,评定为革命“五老”30人,遗孀5人,岩后人民为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岩后村被福建省定为老区基点村。

过去,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村的路要经过一个下坡再上坡,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像只蜈蚣。”张家同说,由于路不好走,大家卖粮食全靠肩挑背扛,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要出发了,中午12点才走到双溪镇,吃一碗自带的“地瓜饭”,再换点肥料,又得匆匆往回赶,回到村里天都黑了,家里人点着火把来接,这样去一个来回得花一天时间。要是遇到孕妇生产、孩子生病这种紧急情况,就用草席裹着,靠大伙儿抬着送出去,村民的生产生活极其不便。

“革命时期,只要坚定信仰,天堑就是通途,革命胜利后,经济发展上不去,天堑就成了心中那道过不去的坎,大家纷纷外出打工,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张久文说,修建通村公路就是岩后村村民心中那道过不去的坎,是数代人的期盼。也有许多人曾问过,为什么不抛弃这个村子,举村搬离?

“我们只是想留住根、留住魂、留住革命的精神。”一位大姐捧出一本发黄的家谱,说这是她的曾祖母在烈火中逃生时,紧紧揣在怀里的东西。曾祖母不止一次告诉过她,要让后人知道祖先从哪里来,要记住张家到此肇基的不易,更要坚守这片家园。

老区人民得偿夙愿

要致富,先修路。上世纪70年代初,屏南至政和的公路通了。“这段路通了,从岩后到双溪的路程近了许多,走一个来回只要半天时间。”张家同介绍,屏南至政和的路段有个林业收购站,村民主要靠挑木材到林业收购站赚点微薄的收入。

因林业需求,1983年,碗厂至桥头厂开通了一条沙石路,长5公里,宽3.5米。“这条路是民办公助,当时村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全部自发地去劈山、测量、挖土、除草等等,花了两年时间修建完工。”张家同回忆道,沙石路好走了许多,岩后到双溪的路程又缩短了,走一个来回只要3个小时。

1988年,桥头厂至下潭头自然村的1公里路也通过民办公助,双方齐心合力修起来了。至此,岩后通村公路只差最后的3.19公里。

1993年,白水洋风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因为岩后村地处白水洋风景区内,修路便成了大难题。”张家同看到昔日这个曾经因革命而“热闹”的村庄逐渐走向落寞,心里十分难过,下定决心要尽全力把路修通修好。

“我三次上省住建厅寻求帮助,村两委也多次去省市县里申报,却始终没有得到批准。”张家同说,不能修公路,就想办法修一条下潭头至岩后的石板路。1996年政府出资,村民纷纷投工投劳,自发地上山测量、挖路、搬石板材,历时五年时间终于完工,一共1650阶。

石板路有了,但是车走不了,出村还是得靠两条腿。

为助力岩后村尽快通上公路,2019年,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琪玉挂点帮扶岩后村,多次到岩后实地调研考察、召开座谈会、商定方案。考虑岩后村实际情况,最终在“通缆车”和“通公路”两个方案中敲定“修路”。同时,省市交通部门下派骨干技术力量实地勘察,对公路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在原建设方案需要资金4000万元的基础上,节约投资2800万元,最终总投资约1252万元,为该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3月15日,项目实施动工。殷切期盼了5个月,岩后通村公路的最后3.19公里打通了,岩后人民的出行方式彻底改变。看着宽敞的大道,张久文兴奋地感慨:“我们岩后村的发展有前途了。”

老村激活旅游动力

初秋时节,走在岩后村进村道路上,崭新的村委楼、极具红色文化特色的革命老区纪念馆、红色民俗、旅游公厕……一座座房屋鳞次栉比,一件件有关红色记忆的生活用具生动鲜活,不时有游人驻足欣赏。

“作为屏南县革命老区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我们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张久文说,通路后,我们将依托国家5A级白水洋景区,以修缮红色文化景点为抓手,还原历史风貌,增添具有时代特征和红色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使红色旅游成为该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打造红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被提上了日程,村里专门请来专家学者,就纪念馆的修复、文物搜集、展厅布置制定详细规划方案。基地打造涉及的征地问题,村两委干部耐心上门做群众工作,及时解决拆迁户合理诉求。

如今,改建后的革命老区纪念馆3个展厅内,岩后革命历史、张家镇等16名烈士的感人事迹、革命纪念品等不仅还原了革命老区的历史风貌,还丰富了历史实物,使“红旗不倒县”的红色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路通了,人来了,如何进村却成了张久文头疼的问题。“因岩后地处白水洋景区内,车辆进入岩后需先通过景区大门,没票怎么通过检票口是一大问题;车辆一旦行驶进景区内通道,非常容易与游客撞上,存在安全隐患;若不开车,步行3.19公里也让很多游客望而却步。接下来,村两委将与宁德市交投进一步协商解决这些大难题,为岩后旅游发展打通‘难关’。”

“村里的红色民宿也在加紧筹建中,预计明年可对外营业。”张久文说,在打造红色旅游的基础上,将继续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民宿、红色农家乐、红色超市等,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将制定符合岩后实际的规划,建立集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