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长桥镇:凝心聚力征新程 砥砺前行新时代
长桥镇河心公园长桥镇柏源村梯田
长桥镇农民运动会
长桥西亭洋造福工程
长桥镇污水处理站
开展护河志愿者活动
“廊桥卧绿波”已成为长桥镇一张闪亮的名片
宁德网消息(叶陈芬 甘叶斌 文/图) 长桥镇,位于屏南县西南部,与古田县接壤,因北宋时期村内架设一座长98.2米的木拱桥,为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故以桥取名为“长桥”。
撤地设市20年,也是长桥镇快速发展的20年。长桥镇以构建“宜居宜业生态旅游镇”为目标,励精图治,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增收致富、工业提升增效、旅游开发拓展、交通民生保障、城镇建设亮洁”等“五大工程”,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因势利导、真抓实干,开创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新局面。
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乡村面貌日新月异……20年来,长桥镇交上了一份厚重且亮眼的成绩单。
特色产业富农家
采摘、搬运、分拣、包装……近日,在长桥镇半圳村茶树菇专业合作社里,第一批黑皮鸡枞食用菌试种成功并获得丰收,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半圳村是远近闻名的茶树菇种植专业村,该合作社成立4年多来也以种植茶树菇为主,已发展社员53人,种植茶树菇800万袋,年产值近3000万元,并带动周边村庄茶树菇产业发展。
为了积极调整品种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去年开始,半圳村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就对接科研院校,培育试种黑皮鸡枞菌等新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食用菌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
“新鲜的黑皮鸡枞菌收购价可达到每斤30元,是茶树菇的10倍,市场前景广阔,是名副其实的致富‘黑黄金’。”合作社负责人张增英介绍,目前基地已培育黑皮鸡枞菌包100万袋,其中50万袋已经陆续可以采收,日产值可达1万元左右,转型升级后劲十足。
菌花朵朵铺就致富路。在长桥,食用菌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全镇食用菌年产量达2亿多袋、年产值5亿多元,其中以茶树菇为主。
“有产业,乡村振兴才有内生动力。”长桥镇党委书记张肖枫告诉记者,茶树菇种植覆盖了该镇18个行政村中的16个。该镇将此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兴村的重点产业来抓,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以扶持,推动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为了推进食用菌转型升级和菇棚改造,今年5月,镇政府组织长桥村、官洋村等村主干前往古田平湖、凤埔等几个食用菌强镇学习先进种植和管理经验,引导农户转型使用新能源烘干灶110多台,引领长桥食用菌产业朝着“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食用菌产业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菇筒、农膜,该镇还培育春旭塑胶、金翼有机肥等多家民营企业,回收利用这些废弃物。此举既减少了废弃菇筒对当地的环境污染,又给农户带来了收益,舞起了一条循环发展的“绿色链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食用菌产业,长桥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花卉产业、水果、畜牧业、竹加工等产业,积极推动“一村一品”,让家家都有致富门路。
走进柏源村,最吸引人注意的无疑是那层层叠叠的千亩梯田,而这也是尼日利亚华商林思贵到柏源村投资兴业的原因。
2019年7月,林思贵成立的屏南县刘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柏源村签订合同,流转600多亩闲置梯田耕地用于发展高端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高端稻米、玉米、茶树种植等。
“今年6月,我们公司与移动互联网购物平台朴朴超市签订140亩订单农业合同,种植水果玉米‘白珍珠二号’。现在正在进行土地翻整。”林思贵说,梯田流转不仅可以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当年,公司就付超过7万元田地租金给当地农民,同时还带动农民就业。
周佳山的林下经济、慈云村的板栗、后墘村的奇异果精品示范园……如今,长桥镇“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全镇拥有新增花卉、林下经济、苗木种植面积近2200亩,百香果、桔柚、柰李、板栗等水果作物达3000多亩,一个个强有力的产业,让长桥镇未来的发展底气十足。
扶贫路上不停歇
正值深秋时节,碧空如洗秋阳暖。在长桥镇西亭洋造福新村,已过耄耋之年的易地搬迁户杨大爷总喜欢饭后在村里散散步,和邻居们聊聊天。在他的周围,是一排排两层半的西式小楼房,房前屋后道路宽敞、绿植点缀。“没想到这么老了还能住上砖瓦房。”杨大爷高兴地说。
2016年初,西亭洋造福新村启动建设,主要用于安置前里坪村的前坪、里坪和后墘村的下炉、坂顶等4个偏远自然村整村搬迁对象以及符合条件的国省标贫困户易地搬迁。
“安置房的设计综合长桥镇实际,并充分考虑群众生活需求及经济状况,分为栋房和套房,栋房按二层半别墅式设计,共建成栋房88栋、套房20套,通过科学规划,统一建设,确保新村整洁,达成‘宜居宜业、配套完善’的造福搬迁示范小区目标。安置农户108户4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37人。”张肖枫介绍,目前,造福新村已完成小区雨污管网、自来水、电网、道路硬化、美化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小区周边沿河部分结合亭头港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打造小区滨水景观。
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长桥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5户1052人,近年来该乡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扶贫”更“扶志”、“授鱼”更“授渔”,立足实际,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下足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
脱贫缺项目,推广以天孚菌业为带动的“金融+产业”扶贫模式,推进柏源村紫云英新品种原种扩繁产业化基地、柏源村宜居环境建设与特色农业生产研究与示范基地和周佳山山地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累计带动贫困户79户,为贫困户实现转产增收。
生产缺资金,今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对象生活补助、贫困户产业发展补助和扶贫建设项目等资金117.36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3户205.5万元。
产品缺市场,长桥镇在央视8个频道上投放茶树菇精准扶贫公益广告,在全国各地引起巨大反响,有效提升了茶树菇知名度,促进了菇农增收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小田姑娘”“杨美丽的菇事”等返乡创业青年利用“直播+电商”的新业态,打造了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发展缺技能,通过推荐就业信息、张贴宣传广告、跟进企业复工、电话适时跟踪、入户宣传、新增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积极帮助贫困户稳定就业,吸收53名贫困户到镇村两级公益岗位就业。
凝聚合力、迸发活力。截至目前,长桥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任务,官洋、周佳山、里高溪、柏源等四个贫困村有序退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张肖枫说。
美丽乡村入画来
白鹭戏水,长桥卧波。漫步长桥镇的河心公园,只见河岸芳草萋萋,放眼望去,河水悠悠流淌、泛起微微清波,一幅清新河景图尽收眼底。
“这里曾是一片乱石滩,垃圾遍地,让人避之不及。现在建成了适合人们休闲游玩的景观,假期很多人过来游玩。”长桥镇长桥村村民包章春说,当地村民每到茶余饭后也都会到公园逛一逛,吹吹河风、赏赏廊桥,惬意无比。
风景不止这里独好。位于长桥镇西南方深山的柏源村,不仅有着“一水切分金瓯地,半壁梯田半壁村”的天然景象,更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民居、石牌坊、古石碑等。近年来,该村坚持把生态振兴作为先导性工程,大力推进“绿盈乡村”创建工作,围绕“山景”“水系”“古村”三大主题,实施一系列项目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每到节假日,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从“脏乱差”转变为“洁净美”,从无人问津的深山小村到成为新晋“网红”景点……为了让农村美起来,长桥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个个深藏在绿水青山间的“落后”村庄华丽嬗变。
美丽乡村,治水先行。长桥镇积极落实河湖长制,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大力开展流域综合整治,相继出台《长桥镇长桥溪流域问题整改实施方案》《长桥镇柏源溪流域问题整改实施方案》《长桥镇后墘溪流域问题整改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会商会议,通报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人人有压力,治理才有动力。上有考核、下有监督的制度体系,让河长共同担起了治河的责任。长桥镇将流域治理以及管护纳入河湖长机制和河道管理员制度,聘任河道专管员23名,划定分管区域,要求河道管理员安装巡河APP,每天分时段巡查河道,确保河道清洁。出台《长桥镇河道专管员工作绩效考评办法》进一步细化河道专管员管理细则,明确奖惩措施。根据专管员巡河情况进行统计,对巡河情况不达标的专管员进行约谈提醒,对多次不改正的专管员进行全镇通报批评,目前已将巡河不达标的5名河道专管员进行更换。
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水中,根子在岸上。长桥镇开展畜禽养殖专项整治,镇河长办多次联合镇畜牧站、环保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违规养殖场所下发禁养通知书。积极发挥专管员作用,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监督,严格落实区域禁养限养政策。对禁养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场(所)引导其进行拆除、关停、转产。
同时,积极抓好人居环境整治,2020年改厕任务数137户,现已全部完成验收;镇级公厕任务数1个,村级公厕任务数10个,均已完成建设。镇区实现垃圾清运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日日清;各村完成污水末端处理设施建设,镇区污水工程、2020年“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民办实事项目等正在有序推进。
适应新常态,谋划新布局。站在新起点上,长桥镇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乘势而上、砥砺奋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版部分图片由屏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