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屏南:用奋斗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07-01 17:46 来源:闽东日报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b03

宁德网消息(记者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从艰难困苦到繁荣昌盛,从偏远穷县到旅游胜地……屏南县全体干群用辛勤和汗水书写了社会事业发展的壮美诗篇,用坚韧和执着唱响了“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奋斗赞歌。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屏南县立志“山区要有大发展、小县也有大作为”,围绕建设“县强民富生态美的山区发展一流县”目标,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以脱贫攻坚为主题,不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站在新起点,看今日新屏南,一派新气象。

强基础  喜看城乡换新颜

1

80多年前,因为没有一条像样道路,双溪镇岩后村村民靠着双腿爬山下坡,为老一辈革命家送粮食、送情报。

8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老区基点村的人民骑着摩托、开着小车,奔驰在宽敞平坦的大道上,来往城镇与乡村。

岩后村人民出行方式的改变,是屏南县交通变迁的一个缩影。

屏南,一方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宝地。然而,曾经的屏南深陷交通桎梏,重重大山阻隔了联通外界的脚步,外面的人进不来,山里的好产品出不去,导致“昔日屏南又贫又难”。

1956年4月,屏南县城关至古田的简易公路修通,这条路结束了屏南无公路的历史,也被认为屏南公路建设的开端。此后,遍尝交通制约苦果的屏南人,按下了交通建设的“快进键”,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8年,县道天浙线(宁德天湖至屏南浙洋)代溪至界首岔公路建成通车,屏南至宁德里程缩短30公里;2007年7月1日,宁屏二级公路通车,屏南至宁德车程仅需1小时45分左右;2012年6月,宁武高速公路屏南联络线通车;2015年底,屏南县在全市率先完成“镇镇有干线”,实现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2018年12月28日,屏古高速正式通车;2020年9月27日,衢宁铁路首发列车T8006缓缓驶进屏南站,屏南彻底告别不通铁路的历史,打开了加快跨越式发展另一条“黄金通道”……

横“路”临空,天堑变通途。一条条飞舞于山水间的“玉带”,缩短了山与海,乡村与城镇,屏南与世界的距离。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屏南交通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36.4亿元,完成建设里程13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3公里,国省干线34公里,农村公路76公里。县域内国省干线136公里建设任务提前圆满完成。

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面貌也焕然一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屏南坚持“东进、西扩、北展、南优、提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对接作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的扶持政策,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实施西环路片区、中心片区、上洋头片区、东区旅游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城区规划建设面积拓展了近两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至2020年间,屏南共实施交通畅通、水环境治理、城乡洁净、管网建设、景观提升、智慧城市等县宜居环境建设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4个,完成投资50多亿元。

转向乡村。屏南纵深推进农村“一革命四行动”,新建乡镇公厕25座、农村公厕200座,新增乡镇污水处理设施9个、农村污水管网377.68公里,完成美丽乡村建设68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5223户,完成15个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完成6个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同时,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22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7个、省级传统村落18个、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个,一座座美丽乡镇、一个个美丽乡村镶嵌在屏南绿水青山间,令人向往……

聚特色  产业迈上新台阶

2

连日来,屏南县电商产业园物流仓储项目工地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大干快上”火热建设景象。

“最近雨天较多,工人们时刻待在现场,天气转好就开始抢工时,确保不耽误项目的进展。”屏南县发改局项目服务股负责人说,目前,已完成项目土方三通一平、项目设计等,部分厂房动工建设。

据介绍,该项目属省重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建设综合办公楼1栋、厂房3栋及相关附属配套工程,打造集生产加工、产品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为一体,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实现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不仅是电商产业园物流仓储项目,盛夏时节,慢行屏南城乡,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甘棠(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井然有序;棠口镇仕洋村片区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绿了土地,富了农民;路下乡三万里村的“红色文化+旅游”让古村焕发新活力……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近年来,屏南县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特色优势,进一步坚定信心、高点定位、乘势而上,全力打造闽东北一流的山区绿色工业基地、全省一流的高山农业基地、全国一流的乡村文旅康养基地,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屏南县委、县政府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思路,大手笔规划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精细化工园、板式家具产业园等“一区五园”,打造分工合作、错位布局、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平台。随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瑞幸咖啡烘焙基地、德茂无纺布生产加工、米艾西技术研发中心、新金瑞发饰制品生产等项目的即将竣工或试生产,百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屏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为着力点,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产业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步履遒劲。2020年,屏南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4家,联合社4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41家,市级精准扶贫示范社13家;发展家庭农场228家,其中县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38家。

旅游产业绽放异彩。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白水洋·鸳鸯溪龙头带动,屏南以休闲度假、亲水体验、生态观光为主题,突出资源禀赋,注重乡镇差异,重点培育龙潭文创、棠口药膳养生、双溪旅游、代溪黄酒、岭下田园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形成以主要景区为中心,特色旅游小镇共同发展格局,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乡村文旅康养基地,全域旅游进入黄金期。仅“十三五”期间,全县就接待游客2054.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6.18亿元。

兴文创  乡村振兴走新路

3

清凌凌的溪水穿村而过,临溪两岸,咖啡屋、书店、美术馆等奇妙又和谐地与陈旧的古村共存着。“旅游+文创”,让屏南龙潭村这个曾经没落的古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悠悠古村传新韵,乡野书香绕心田。在屏城乡厦地村,一场场乡村文化盛宴接连开演,还有竞相落地的公益电影培训班、摄影写生基地、先锋厦地水田书店等,寂寥“书乡”重焕生机;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树木葱郁、溪水潺潺的屏城乡前汾溪村格外热闹,周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漫步村中,夹道而建的明清古居成为学习绘画的绝佳素材。在前汾溪畔,一所集“艺术教育+研学旅行+写生创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基地,吸引了很多游客的脚步,也是孩子们向往的艺术殿堂……

乡村振兴是屏南正奋力书写的一篇大文章。文创,则是屏南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有效探索和大胆实践。

屏南县以全新思路引领乡村发展,激活乡村地理价值,打造比传统农村更好的生活方式与创业方式,达到引人留人、创业兴村的目的。同时建设有情怀有活力的美好乡村家园,改变农民新生活、新形象、新面貌,物质精神双富足,让农民就地实现现代化。并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创意为引线,实施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计划,结合全域旅游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探索一条“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模式、富有屏南特色的文创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

来之不易的新景象背后,是地方党政部门从政策到资金到人才孜孜不倦的全力培育,是立足当地资源的精准施策。

屏南县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同时,抽调精干力量组织推进全县文创工作,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力量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每年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向上争取到中央和省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资金5600万元,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不仅如此,屏南还多方创新机制,保护古村落。创新房屋流转模式,村委会建立中介平台,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模式;创新古村修缮模式,建立“‘新村民’出资、驻创艺术团队免费设计、村委会代为组织施工建设”的运作模式,按照“修旧如故”“一屋一特色”理念,让传统村落不失乡愁古韵又简约清新;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以“修复性营造、保护性开发、加速要素流动、多方参与共赢”为特征的现代“雇工购料法”(简称“工料法”),助力乡村建设项目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时光荏苒,转眼间,屏南文创已走过6年。6年来,文创在屏南创造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文化范畴,更赋予了农村发展“造血”功能,点燃了乡村振兴火种。“文创+古村复兴”,促进农村重焕生机;“文创+精准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文创+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产业转型;“文创+乡村旅游”,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一批古村由此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胜地。

乘势发力,未来可期。立足产业基础,屏南典型示范、串点成片,进一步打造3条“文创带”——以双溪、寿山片区为核心的东北带,以龙潭片区为核心的东南带,以厦地、前汾溪片区为核心的西南带,涵盖全县10个乡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形成连片联动发展格局,放大文创产业促旅兴村富民效应。

底气足,信心强,豪气展。逐梦新征程,文创屏南令人期待。

(本版图片由屏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