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人才聚乡村 振兴添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屏南县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择优选派170多名“一书记三大员”下沉乡村一线;建立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吸纳第一批1100名乡村人才入库;首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招募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从296名报名对象中精选61名,匹配服务结对项目71个;通过“三创三引”引才机制,吸引16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创人才来屏安居创业……
近年来,屏南县深入贯彻落实市、县党代会精神,坚持走屏南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重点围绕山区县乡村振兴人才制约瓶颈,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求解思维,在夯实选育根基、拓展引进渠道、搭建使用平台、加强政策激励、强化组织保障等实践中,推动人才在乡村一线汇聚、作用在乡村一线发挥、工作成效在乡村一线体现,形成了“组织搭台、人才唱戏”的良好局面。
汇聚各方人才 强支撑
日前,记者走进屏南辰颐严选电商产业园,只见宽敞明亮的厂房内几十名工人正紧张地打包银耳、海带苗、菌菇等农产品,货物逐一被搬上快递运输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工人打包红糖
“我们家日订单量平均在3万单左右,订单来自全国各地。”福建鲜珥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鲜珥家”)负责人黄金门介绍,去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直接带动就业500多人。在屏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新厂房于今年4月投入使用。
三年前,黄金门带着他的“鲜珥家”回到屏南。三年后,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电商龙头企业,他也成为返乡创业的“领头雁”。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近年来,屏南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县委主要领导部署推动,把人才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总体布局,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引才机制,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
助力在外学子“燕归巢”。借助公众号、群聊、座谈会等形式,发布企业招聘信息与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开展“扬帆计划”“大学生创业成果展”等活动,搭建服务青年返乡就业创业良好平台,引导在外“屏子”了解家乡、认可家乡、服务家乡,累计引进引回各类创业大学生130多名。
北墘村黄酒文化展示馆
激发在外乡贤“桑梓情”。加强同乡贤联系联谊,在打响“我在屏南有亩田”特色品牌、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中,利用“恋祖爱乡、回报桑梓”情怀和“人脉广、资源多、信息灵、资金足”优势,加快促成屏商产业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进程,先后引回吴鸿珍、黄金门、吴善远等乡贤回乡投资兴业,推动文创、电商、黄酒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如吴善远创办的福建北乾酒业有限公司,两年来收购农户自酿酒200余吨,辐射带动65户村民增收,仅此一项村民户均增收4万余元。
龙潭文创片区
吸引候鸟人才“飞栖屏”。建立乡村振兴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机制,以购买揭榜人才服务形式,用活“一事一议”,柔性引进引回乡村振兴人才或团队,联合攻克乡村规划、产业提质、产品营销、品牌宣传等项目发展难题。引进林正碌、程美信、张勇、陈子劲等优秀专家团队驻村实施文创项目,有力推进以龙潭、前洋、厦地等村落为代表的东南、东北、西南三条文创乡村带建设,仅“网红村”龙潭村关注人数就达200万人,有关短视频浏览量达4亿,人才引领发展的社会综合效应不断放大。
鼓励社会全员“争相马”。借助多方力量畅通引才渠道,开设引才荐才直通信箱,落实引才荐才奖励政策,对引进推荐优秀乡村振兴人才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给予5000元至10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积极搭建人才就业服务平台,通过“蹲家门”“走出去”等形式,贯通各类人才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对接通道。
人才事业谋篇布局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思路理念愈加明晰,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长,集聚人才强磁场、推动人才大汇聚。
健全选育机制 促成长
人人都是可用之才。屏南县不但精准引进外来“凤凰”,还立足本土优势,持续培育本地“卧龙”,选育并举打造稳固人才“金字塔”,着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农村实用人才、在屏创业人才、文创人才和文化人才……打开屏南县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只见1100名乡村人才按照不同行业领域、不同专业特长进行分类管理,为更好做好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潭村万物集市
屏南县坚持“实用即人才”的理念,收集涵盖医疗、教育、旅游、农业等领域的20类乡村振兴人才信息,绘制清晰的乡村振兴“人才地图”,挖掘出切实可用的“乡村人才资源”,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人才建库要数量,人才培育更要质量。屏南县采取跟岗学习、送培下乡、专题培训、导师帮带等形式,充分利用外部平台、引进专家等资源,对人才开展轮训,让乡村人才在学习中增强本领。
6月23日下午,位于熙岭乡四坪村的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里,第十四期屏南乡村振兴沙龙正在举行。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罗建章在线分享《乡村调查方法——以实地研究为例》。他从自身实践经历出发,详细讲解了在乡村开展实地调研的方法,包括前期准备、采访提纲、实地走访、访谈记录、调研报告撰写等内容。
沙龙上,乡村振兴研究院各部门工作人员、实习生及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们、乡村振兴班的同学们线上听讲,并向罗博士积极提问,就乡村调研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像这样的沙龙、培训,屏南县每年都会举办多场。为了突破新型农民短缺、思想观念落后等制约乡村实现跨越性发展的瓶颈,屏南县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基地,先后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屏南乡村振兴沙龙等专题培训班55场,受训农民2000余名。
同时,屏南县还加强生产经营人才、电商直播人才、文创产业人才、村级致富能人等重点领域人才培育,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在基层一线积极作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此外,今年以来,屏南县以汇聚高质量乡村人才为目标,创新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打破体制壁垒,面向社会各界和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开招募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让“聪明才智”在田间地头涌动。
一批批教授专家请进门来辅导、一拨拨专业骨干走出去长见识、一个个机关干部下基层去锻炼……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屏南初步形成。
搭建用才平台 激活力
5月20日下午,在屏南双溪镇前洋村,开展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在线直播课堂。来自复旦艺术教育中心的副教授、古村落修复专家张勇,带领复旦大学师生以及来自复旦附中、复旦二附校等学校的中小学生,云游前洋,领略山水传统文化魅力。
张勇在前洋古村开展在线直播课堂
今年已是张勇入驻前洋村的第6个年头。2016年,一次纪录片拍摄之旅,让他爱上这个古村落。恰逢屏南尝试探索实践校地合作路子,两者一拍即合,校地合作就此在屏南正式拉开序幕。
入驻前洋后,张勇先后主持修复保护了近40座宋代至民国的传统建筑,一些建筑也被改造成古陶瓷博物馆、金石篆刻博物馆、竹编博物馆、百草园展示馆等场所。2018年,复旦大学本科生书院教育基地落户前洋,在复旦大学教务处的指导下,以张勇为主开设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风景写生》《植物标本艺术创作》等服务学习课程。
张勇与屏南的“校地结缘”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屏南县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打造复旦大学书院教育实践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等3个校地合作基地,充分激发高校团队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乡村发展步伐,有效推动“屏南800”等县域生态公共品牌建设,形成“我在屏南有亩田”特色子品牌,累计吸引各类群体认领良田2510亩、撂荒地复垦4788亩。
校地合作、互惠共赢,只是屏南县积极主动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才尽其用”的举措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屏南县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观,聚焦屏南特色产业,全力搭建打造用才“大舞台”,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头雁项目”领办领航。注重发挥基层“一书记三大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一肩挑”村主干领航作用,督促认领乡村振兴“头雁项目”122个,并对项目实施台账管理,定期评估工作成效和实施情况,督促乡村振兴项目落到实处。
“帮帮团+”下乡入户。从乡村振兴人才库中挑选人才组建农技、教育、医疗、文旅、社工、创业、金融等乡村振兴“帮帮团”,累计开展下乡帮扶活动120余次,推动农业产业、公共服务、文旅项目、品牌传播等提升发展。
“订单派单”服务跟办。立足乡村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人才订单式服务机制,实行服务专员全程跟办制,各乡镇服务专员收集汇总村级发展需求并上报,乡村人才依据个人擅长领域,认领解决村级发展需求,切实提升人才服务乡村效能。截至目前,通过“订单派单”服务跟办模式共协调解决问题69个。
“人才驿站”共享共融。完善乡村“人才驿站”建设管理,建立完善乡村人才问题解决机制等,通过组织开展“人才驿站”交流座谈、主题活动,着力打造好人才互动交流、问题解决、创新创业等综合服务平台,确认优质“人才驿站”11个。两年来,开展各类活动162场、服务人才1万余人次。
强化服务保障 聚人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如何筑牢人才“蓄水池”,防止人才“活水”流失,是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
“2020年10月中旬,研究院进入筹备期,我和团队伙伴时常感叹县委、县政府惜才重才爱才的‘温度’与‘速度’。”王金妹,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秘书长,自2020年来到屏南县,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了与农村、农民、农业相处上。
谈及为何会一直留在屏南,她说,是因为屏南“尊重人才、珍惜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龙潭村新老村民共办乡村艺术节
“乡村振兴研究院筹备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各项工作与县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工作指挥部直接联络,还为我们提供了人才公寓等生活保障,全方位的支持和关心让我们实实在在体验到了‘屏南温度’。”王金妹介绍,目前,研究院“柔性引才”2位、宁德市“天湖人才”3位、全职工作人员6位、特聘专家11位,链接引入全国各大高校、各个区域、各个领域的学者、实践者、社会企业家等人才,为屏南县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屏南县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工作氛围、加强舆论宣传等举措,培植拴心留人生态,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强化组织保障——积极完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将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列入各单位绩效考评;各单位设立人才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建立“线上+线下”综合服务模式,快办快结人才反映的问题。
加大典型选树——每年评选15名左右“服务乡村振兴优秀人才”,依托“两微一端”宣传优秀乡村人才风采,营造人才争相迸发浓厚氛围,讲好乡村振兴屏南经验。
落实正向激励——建立乡村振兴人才绩效档案,将优秀乡村振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实行积分评价,就人才所获荣誉、农村工作成效等设置指标分值,每年进行考评,根据积分档次给予享受相应待遇……
“古屋贷”进乡村
尤其是针对文创人才落地,屏南县创新推行“古屋贷”,用金融“活水”滋润来屏发展的文创人才;创新采用老屋认租、古村修缮和小型项目管理等模式,为文创人才实现“在生活中创作、在创作中发展”提供空间条件;创新“新村民”参与村庄治理,让“他乡”变“故乡”,进一步推动文创人才参与基层治理,提升新型村居治理水平。
龙潭村“新村民”曾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2017年,他来到屏南县。五年来,他深度参与屏南乡村文创发展。他投资落户龙潭村,开办一家书店、一家咖啡屋,并引进团队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义务接待到屏南乡村考察的人员数以万计,年轻人在书店交流屏南乡村文创,部分人员后来成了屏南“新村民”;参与投资创业屏南乡村发展的公共活动策划和部分项目设计……
“2021年底,对我来说又是新的开始。那年,我当选为熙岭乡龙潭村新村民专职副主任,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谋划和发展。”曾伟说,屏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五年来,出台多项鼓励乡村文旅人才就业、创业的金融政策,给予文旅人才政策肯定和荣誉表彰,他感触深刻、受益良多。
截至目前,屏南县已有28个文创人才(团体)以文创村古屋的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条件,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720万元。制定《关于“新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试点方案》,选定龙潭、四坪作为试点村,组建文创人才“新村民”小组3个,推选代表3名、村委专职副主任2名,实现新村民与老村民融洽相处、共建共享。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追赶发展的屏南,呼唤人才、成就人才。屏南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放的政策,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澎湃动力。
来源:闽东日报、全景屏南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