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屏南: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结营

2023-08-02 17:11 来源: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田野、跨学科、碰撞、刷新、不破不立......”,跨学科交流所带来的思维碰撞以及行走乡村大地的鲜活体验,为营员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7月30日下午,在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结营仪式上,大家依次发表感言,分享研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这些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拼凑出本次硕博营的记忆图像。

▲ 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结营合影


结营仪式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教授主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照田,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王松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狄金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臧清,山西农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总编辑赵赟,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屏南在地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陈子劲,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熙岭乡乡长杨林等共同见证。


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指导,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联合主办。本次研习营为期十天,30余位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与学者在此进行了跨学科的学习与调研。学员们通过专题演讲、田野调查、专题研讨、现场教学、影视导赏、小组调研等活动,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地实践者展开互动交流,行走屏南,在乡村发现中国。


清晨,老师与营员们在大树学堂练习“八段锦”并进行“朝话交流学习感悟

7月22日至7月25日,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邀请到十余位专家老师为营员们作了8场专题演讲,3场现场教学,组织营员们开展了专题研讨、电影导赏等活动,在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中深入田野,了解、把握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与实际问题。


1.  专题演讲 · 精彩回顾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胜熙结合福建省乡村振兴实践作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演讲。他表示:乡村振兴要考虑“四新”模式,没有“四新”,乡村振兴走不长。第一,培育新主体,乡村再造,最根本的是育人树人造人;第二,建立新机制,比如南岩村的合作社制度、屏南的老屋流转租赁制等机制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三,建设新空间,乡村的吸引力在于乡村独特的美;第四,发展新业态,新老村民拥有新思想新理念、采取新措施,形成新业态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温铁军教授为营员们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源于实践的知识生产》线上演讲,他提出:“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战略转型,不仅需要推进工业、农业、金融三大供给侧改革,而且应与符合生态化要求的学科重构相结合,推进教育和文化的供给侧改革,以‘三新思想推进知识结构调整。”



潘家恩教授作《乡村与我们——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的百年实践与启示》主题分享。他从历史视野讲述了李大钊、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等前辈的百年乡建历程并分析当代乡村建设应从中得到经验与启示,乡村建设需要组织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以实现经济三要素的回流与多重回嵌,即教育回嵌乡土、经济回嵌社会、社会回嵌生态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作《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时代的乡土文化:基于浙江缙云的观察》演讲。结合她对于自己家乡浙江缙云县的观察与分析,赵月枝教授通过“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缙云烧饼”“缙云菜干”等案例,对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政治信仰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市场与国家的有机互动、文化自信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持续农耕文明的现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转型,数字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与乡土文化的互构在数字时代得以融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退休教授刘忱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演讲,就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的作用,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动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她提出,在乡村的现代转型中,既要保存文化的根脉,又要恢复其价值和功能,让乡村精神文明在现代文明体系中、在民族传统文化变迁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活化”起来、兴旺起来



非虚构作家、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黄灯结合自己的非虚构创作经历作《大地上的书写》演讲。她重点分享了《我的二本学生》等作品的写作缘起与精彩故事,以自身的非虚构写作经历及理念,说明在时代转型期中,普通个体的经验故事和生命境遇进行书写,是把握时代命题、直面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她讲述道,“在时代的裂变中,他们和我一样,共同承受个体和时代共生的命运。没有谁可以漠视时代呼啸而去的滚滚烟尘,没有谁的命运可以割舍与大时代的深刻关联。”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何慧丽作《什么样的调研与乡建是“美”的》演讲。她认为,新时代下城乡关系由剥削、冲突关系向“和美”阶段转变。“和合学”“生生美”的中国传统哲学回应了世纪之交的价值冲突,可成为当前阶段经世济民的新世纪文化战略。在重新阐释“美”的哲学含义后,何慧丽教授进一步解释“美的调研”应该是包括理论预设和背景知识、小主题小立意小对象、在方法上具有实用性、简单性的调研等;“乡建美”所要达成的境界是,既做行动中的研究者,也要做研究中的行动者。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作《国情自觉与问题意识——国情农情与乡村调研》演讲,他以生动的案例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以及与国际之比较。并强调:作为研究者需要自觉意识和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地方,在行动中研究。正所谓“礼失,求诸野”,当前面临“学失”问题,同样也要“求诸野”



屏南县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张峥嵘作《文创与文旅融合发展——以屏南县为例》演讲,分享屏南县以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路径和“党委政府+艺术家(能人)+古村+村民+互联网”的探索模式。他提出:“新时代的乡村要成为新生活的发生地,通过培育新人、顺应新文明、营造新型乡村社区等路径,让乡村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2.  现场教学 · 精彩回顾

7月22日至7月25日期间,老师与营员们分别前往四坪村、龙潭村、前汾溪村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地调研、主题分享、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屏南乡村振兴实践与经验。
▲ 7月25日下午,营员们在前汾溪村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子劲作《我们在前汾溪“做作业”》主题分享,乡野艺校校长毛华磊等驻地团队与营员们展开交流

3.  小组调研 · 精彩回顾

7月26日至28日,营员们分成“产业融合与乡村新业态”“要素回流与人才振兴”“文化赋能与内生动力”“粮食安全与生态转型”“城乡融合与乡村治理”五个小组,分别在屏南县域内的乡镇、村开展调研,总结乡村振兴经验,发现乡村问题。



7月29日至30日,各组成员将调研成果进行汇报,赵月枝、周立、贺照田、张慧瑜、狄金华、王松良、赵赟、潘家恩等专家进行点评,从调研方法、内容结构、理论思考到汇报表达,专家为营员们提出了详细建议,对于如何“在乡村发现中国”,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营员们表示有了深入理解。



4.  特聘仪式 · 精彩回顾

研习营期间,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聘请赵月枝、刘忱、何慧丽为该院特聘专家与“乡村访问学者”,聘请复旦大学副教授张勇为该院特聘专家。


▲ 屏南县政协主席张德力为赵月枝教授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 周芬芳副院长为何慧丽教授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 潘家恩执行院长为张勇教授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30日晚,结营联欢晚会上,老师们、营员们与四坪村新老村民纷纷献上才艺,在欢声笑语中为第三期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乡建永乡见” 

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我们明年再会

来源: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