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笔墨绘乡村 · 文韵润屏城 | 缪华:南湾稻花香

2024-11-07 17:02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王志凌 摄

绕上弯弯曲曲的山道,山顶便是南湾。

一路皆是景。在明艳的秋阳照耀下,时不时摇来一片金黄,给人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车越绕,就越看得清金黄的模样。他人告之,那就是南湾的千亩梯田。车在村口的廊桥边停下,一众人迎了过来,最显眼的当属穿红衣的姑娘。但吸引我的并不是她的红衣,而是她扎着乌黑的辫子。况且红衣姑娘长得十分标致,不禁让人多看两眼。

南湾,是屏城乡采风的收官之站。我对这个村是一无所知,按说,这般陌生的村庄是不会进入我写作计划的,但我好奇它那让人浮想联翩的村名,它和抗战时期因大生产运动闻名的南泥湾一字之差。相比之下,南湾还只是简约地表述村庄的方位与地貌,而中间多个“泥”字,则有接地气见精神的内蕴。越琢磨越觉得大有文章可做,那我就从这里做文章。

没料到的是,红衣姑娘补上了“泥”字,而且补得极其漂亮。

林森 摄

秋天的色彩泾渭分明,半是青绿,半是金黄。青绿的是绿树掩映的民居;金黄的是稻香四溢的稻田。红衣姑娘招呼大家去往稻田,满眼金黄的色彩是农家的至爱,是生活的至尊。一株株稻子垂着沉甸甸的稻穗,红衣姑娘说,前些日子秋雨绵绵,你们一来天晴了,打算一两天组织农人收割。望着层层叠叠、高高低低的稻浪,心中泛起秋收的喜悦。环顾间,我在稻田间看到插着许多木牌,上书“认领牌”“我在屏南有亩田”、认领人员编号、亩数、时间和地点等。这是一种由此推广的新型助农模式,它让大批荒芜的田地重新种上庄稼。他人给我看手机上的消息:2022年5月18日上午,在村民喊秧声中,由屏南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粮食安全,我来种田——‘我在屏南有亩田’第一届插秧节”正式启幕。由此我知道了那场活动的主会场设在南湾,而设于此的主要原因之一,红衣姑娘是这个项目的践行者和合作人。

在稻田里的交谈中,红衣姑娘道出她那“新农人”的故事。这位九零后的姑娘,姓邱名桂敏,大学毕业后在繁华的城市打拼且小有成就。但天性中抹不去的乡村情结,让她魂牵梦萦着乡村。四年前,邱桂敏从厦门回到屏南,催促她回来的原因是有一个田园梦。那时,有人向她推荐了南湾,说这村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规划了一个千亩梯田项目,进展才一半,因农人弃农进城打工,项目半途而废。邱姑娘立马来了兴趣,翻山越岭来到位于屏城乡西南方的南湾。这里和她老家玉洋一样,山水青绿、村落古朴,农家亲和,习俗淳朴。田间走走,她看到几近抛荒的千亩梯田;村里瞧瞧,她遇到的不是老人便是儿童。在村庄和梯田之间徘徊,邱桂敏看到一个废弃的酒坛,联想到父亲有着一手酿造黄酒和制作麦芽糖的好手艺,制作的产品供不应求。而酒和糖的原料是糯米,海拔一千米的南湾正是种植糯米的理想地,同时,她还想到拓展糯米产品,开发米糊系列等。邱桂敏做出了一个在后悔与不后悔之间纠结的决定,在南湾开荒复耕。为此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白晓洋。

雨蓑烟笠事春耕。邱桂敏通过自己的一糯千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南湾村流转了两百多亩的荒地,沉下心来当一个新农人。她虚心向专家请教种粮技术,耐心动员村民返乡种田。她如数家珍地讲述农田的一年四季,劈草、整畦、引水、做田埂、选种、育秧、插秧、收割、晒谷、碾米的故事……

望着刚插下去的嫩绿秧苗,邱桂敏眼前呈现出一幅乡村的美妙画卷:耕读传家,提振乡村的兴旺;修身养性,繁衍生命的延绵。春去秋来,邱姑娘迎来了属于她的第一场秋收。问及收成,她答:种了个“寂寞”。成本高于平均水平,亩产却低于事先计划。稻谷出自南湾却在市场找不着北,只得在亲戚朋友间“刷脸”卖货。人算不如天算,邱姑娘沮丧着,望着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梯田,她仿佛又看到了希望。她知道,如果连她也知难而退,这田恐怕就真的没人种了。

天无绝人之路,邱桂敏迎来改变命运的突破口,为保证粮食安全,屏南县委县政府开启了“党员干部认领一亩田”的活动,以全县的复垦地为主要认领对象,一亩地认领费两千五百元,产出的稻米归认领者所有。2022年开春,市民、企业、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以及党员干部纷纷认领,南湾的稻田一下子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也就是说,还没开始插秧,邱姑娘复垦的三百多亩稻田已经插满认领的牌子。接着,省水稻专家来了,不仅从技术上给予支持,手把手指导她管理农田,而且还为她提供富含花青素的红米、黑米等优质高产品种以及各种新研发的物理、生物防虫器具。她的父母和妹妹也参与进来了,并与当地农民有了更好更深的沟通。村民也主动来了,大家知道,这两年邱桂敏姐妹俩贴钱种田,都感激地说:有你们的坚持,南湾才看得到希望。

稻子丰收了,虽然仅是微利,但不至于贴钱了。稻田唤起了邱桂敏的艺术灵感,一座村庄山中藏,风吹稻花香南湾。她从“田”做起去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自费发起田园音乐节,举办南湾村农耕文化节,引得一拨拨游客前来观赏“陂田数亩伴新潮,浅润平畴翠色娇”的景色,并在稻田体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人生经历。而摸田螺、抓泥鳅的乐趣,更是让大小朋友童心大开。她还请人拍摄了纪录片《在田间》,记录下一个新农人的乡村经历……邱桂敏挑起并带动的“稻田文创”和秧苗一起在南湾生根发芽抽穗成熟,撂荒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沉寂的小山村又充满了烟火气。

林森 摄

当我们走进南湾村,金色的梯田就像明艳的油画,不仅有很多村民回乡务农,还有陆续到来的“新村民”入住南湾,开民宿、书屋、画室等。“我在屏南有亩田”渐为人知。而邱桂敏则通过“农户+合作社+互联网+文创品牌”的模式,重组农产品供应链,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打造“我在屏南有亩田——白晓洋”优质生态大米品牌,带动当地农民依靠科技勤劳致富。带动撂荒地复垦近五千亩,实现农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南湾的蝶变,得到老百姓和当地政府的赞许。邱桂敏深有感触地说,乡村实践的关键词是创业,她在南湾这片土地上创造、创业,在改变乡村的同时也改变自己。心里有泥,脚下有土,这个乡村梦就踏踏实实了。

在南与湾之间,邱桂敏加了一个既显精彩又见精神的“泥”字。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缪华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