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寿宁新闻

下修竹村:“平改坡”改出新模式

2016-10-14 11:31 来源:宁德网 吴通华

8

宁德网消息(吴通华 文/图)眼下,成片的水稻变成了金黄色,寿宁县各乡镇的农民朋友正在田野里来回穿梭,收割稻谷。10月3日,正在福清市龙田镇下溪村实施“平改坡”改造的木匠李式惠回到了老家寿宁县芹洋乡下修竹村。

“有部分木匠需回家收割稻谷,所以我专门回来带些木匠师傅出去替换。”李式惠说,“我们木匠团队目前只有20多人,忙不过来,现在只好分成4队,分别在龙岩、福清、柘荣、福安等地的‘平改坡’工程工地上施工。”

近几个月来,寿宁有一支名声在外的工匠(木匠与水泥匠)队伍,他们频繁在闽南、闽西、闽东等地的“平改坡”综合改造项目中施展身手,成为市场抢手的大工匠。

寿宁这批工匠缘何受到外界如此青睐?这要从今年下修竹村的51幢平顶房的“平改坡”工程项目说起。

51幢民房戴上“帽子”

“平改坡”是指在建筑结构许可的条件下,将多层住宅平屋面改建成坡屋顶,以达到改善住宅性能和美化建筑物外观视觉的效果。

2008年2月,芹洋乡下修竹村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46座民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与住建、扶贫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下修竹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当年就在原址上重建了40多座砖混结构的楼房。去年,下修竹村民房“平改坡”综合改造被省上列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争取110万元资金。

百万元资金如何派上用场?如何能完成全村民房的“平改坡”?修竹村两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泛发动群众,决定以最节省的方式将村里所有平面楼房都改成坡屋顶,并邀请乡贤李历强参与下修竹村“平改坡”的工程建设。

现任泉州立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历强先生,是从修竹村走出的企业家,从事茶叶机械制造已有十多年,在全自动茶叶多功能包装机、拣梗机、内膜机等机械研制方面荣获12项国家专利。

李历强结合自己在机械制造方面的经验技术,从寿宁传统桥梁、民房、凉亭建筑的设计中吸取精华,结合下修竹村每幢平顶房的大小,特点,测量绘制出框架效果图,并征得群众意见后再确定施工图纸。施工图交给当地的木匠、水泥匠施工,为“平改坡”的工程改造节省了一笔资金。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寿宁有一支数百人的木匠队伍,他们活跃在闽浙广大农村,为群众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子及桥梁。后来,随着砖混结构房子的普及,他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在“平改坡”的项目建设中,他们又派上了用场。

“小的房子三四天完成一幢,大的房子五六天完成一幢。”修竹村村民主任李何炳自豪地说,“原来我们以为资金只能完成二十多幢房子,没料到全村51幢平顶房全部都戴上了‘帽子’。”

“修竹模式”引起外界关注

今年8月,下修竹村51幢“平改坡”工程峻工后,一度引起外界的关注,省、市、县住建部门领导多次前往下修竹村参观交流,对下修竹的“平改坡”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造价低,实用性强。此后,闽西龙岩,闽南泉州、樟州及闽东各县市住建部门领导组织人员前来下修竹村取经。一时,各地纷纷效仿下修竹村的“平改坡”模式,还邀请寿宁的工匠师傅前往施工、指导,寿宁木匠顿时出现供不应求。

李何炳介绍说,村民每家每户都有木头,为节约了成本,村委会要求村民只出一点木头,加工费用都由村委出资,琉璃瓦片也是村委负责,设计图纸免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芹洋乡纪检部门做到提前介入、全程监督、严格把关,让所有的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平均每幢房子改造只花了2万多元。

村民李家福建了一幢三层半的房子,家庭经济主要靠一些茶叶,属建档立卡的扶贫开发对象。在“平改坡”中,李家福一家只出了几根杉木,才5天半时间就让房子戴上了“帽子”。他高兴地说:“现在住在顶层,夏天不热,雨天不漏,比以前舒适多了。”

李历强告诉笔者,他在设计的时候,每张图纸都从抗风能力、隔热、审美的角度考虑,在颜色搭配上,选择蓝色琉璃瓦与村中老房子的色调保持一致。下修竹村“平改坡”屋顶具有隔热、防水的特点,又有防抗台风能力。在台风“莫兰蒂”与“鲇鱼”的侵袭中,下修竹村所有“平改坡”房子都经受了台风的考验,丝毫未损。

一排排、一幢幢绿色坡顶取代了早年灰色破旧的平顶。为了让村庄变得更加美丽,下修竹村的停车场、绿化美化工程目前也在推进中。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平改坡 修竹村 木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