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外洋畲族村:镇里安家 山上创业
宁德网消息(吴通华) 清晨,逶迤群山弥漫着一片白茫茫的雾霭,路边的青草挂满串串露珠。家住寿宁县斜滩镇的农民钟石良、吴清莲夫妇一大早就开着一辆农用车沿着镇西南山脚的盘山公路蜿蜓而上。约20多分钟的车程,他们就来到了原先的老家——外洋村下粗坑自然村,这里有他们的茶园、果园和羊肚菌生产基地。
“早晨5点半出发,6点多到山上采茶,中午就在老屋里随便煮点东西吃,接着又继续采茶。”6月2日,正在山上采茶的吴清莲说,“到了下午4点半,我们把茶叶一担担挑到路边,再去收购其它农民的茶青。”
下午5点多,钟石良、吴清莲俩人将周边几个自然村的茶青都收购齐了,然后装上车子,运到斜滩或南阳镇的茶叶加工厂出售,回到家里已是晚上8点多钟。
钟石良一家虽然搬迁到斜滩镇居住已有15个年头,但一直以来都是镇里安家,山上创业。与他们一样,外洋畲族村民有一半以上的搬迁户也过着同样的日子。
山上山下都有家
外洋村位于斜滩镇西南与凤阳镇交界,是一个畲族建制村,下辖外洋、莲花垱、上粗坑、下粗坑、泗坑5个自然村,有169户643人,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这里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每个自然村之间相隔不过1至2公里,村庄与山间的树木、五颜六色的山花交相辉映,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当地党委、政府把造福工程易地搬迁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外洋村辖属的几个自然村多数群众都搬迁到斜滩镇及附近的一些乡镇。村支部书记游奶金告诉笔者,搬迁到镇里的村民,他们没多少文化,也没有什么手艺,还得依靠农业来维持生活,所以村里的农田、土地一直没有闲着。
外洋村是村两委所在地,处在几个自然村的中间,有30多座土木结构的房子,早年居住35户,目前只有4户住在村里。每年茶叶开采之后才是最热闹的时期,外出的村民们纷纷回来采茶,中午有时也在老房子里煮饭,有的午饭干脆从镇里带来。由于老房子长期没有居住、也没有修缮,路边都长满了杂草和树木。
搬出大山的村民们,在镇里建房或购买了商品房,有的到镇里租住民房,是因为孩子要读书,妇女也跟着陪读,所以山上山下都有家。
守护家园留记忆
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莲花垱自然村如今仍然居住着11户畲族村民。早在200多年前,他们的先祖从福安坂中乡搬迁到这里,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山。他们讲畲语,唱畲歌,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留住那份永久的乡愁。
莲花垱环境优美,十几座房屋依山而建,统一的格式,青一色瓦房与周边的古树、野花相辉映,让这个小山村显得古朴而宁静。村民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村民主任雷奶生告诉笔者,这些村民习惯了这种闲适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相比,也相当知足,生活的幸福指数也高。
为改善少数民族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2016年11月,寿宁县下派政府办干部蔡峰平驻村蹲点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充实村两委干部力量。
在上级相关部门与驻村干部的努力下,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筹集到50多万元资金,拓宽外洋至莲花垱1.1公里的公路,开通了莲花垱至凤阳镇北山村5公里长的村际简易公路。在通往镇区11公里的水泥公路,增设了多个错车道。对人口居住较多的莲花垱村,进行整村瓦片改造与防护栏建设,古民居修缮与古树保护,让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此外,将原有的村委楼修缮为畲族风格的建筑,作为办公场所与畲族文化活动场所。
扶贫攻坚拔穷根
外洋村委会有土地面积3891亩,耕地机种649亩,茶园面积600多亩,资源丰富。
靠山吃山,外洋畲族村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致力于发展高山生态农业,政府以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种植太子参80亩,种植水果50亩。目前,村里正筹备成立畲族专业合作社,把茶叶和脐橙、太子参、羊肚菌作为重点产业,把精准扶贫户、低保户、残疾户纳入合作社会员,多渠道增加收入。近年来,省、市、县民宗部门领导多次深入外洋畲族村调研,帮助民族村解决资金问题,为外洋村经济发展努力寻找新路子、新办法。
去年,钟石良与其他2户农民从外地引进羊肚菌,试种6亩,收入10万多元,取得很大成功,今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以村草场资源丰富这一优势,目前村“两委”与外地客商对接,计划引资2000多万元,创办一个年存栏500多头的生态牛肉养殖基地。
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外洋畲族村正迈开步子加快致富。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