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寿宁新闻

寿宁举办七夕搭桥节推广木拱廊桥文化

指间趣艺 展廊桥之魅

2018-08-21 09:36 来源:宁德网 龚键荣,吴苏梅

10

现场搭建放大版“鹊桥”

7

赛前先练练手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吴苏梅 文/图)一场大雨令寿宁首届七夕搭桥节迟来一天,却没有浇熄参赛选手们的热情。8月18日上午,在寿宁县梦龙广场,由寿宁县古廊桥保护与开发工作小组、寿宁县博物馆主办的搭桥比赛吸引了众多市民,选手们立在桌旁,用一根根圆木棍徒手搭桥,定位、穿插、扶稳……一座座小巧玲珑的木拱桥拱架便搭建而成,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传统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简单再现。

七夕搭桥别具趣味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早在东汉时期,民间对牛郎织女的天象就有了人格化描写,“鹊桥”被赋予连结良缘的美好寓意。巧合的是,寿宁方言中的“厝”和“鹊”是近音,木拱廊桥在寿宁又俗称“厝桥”,因此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举办“搭桥节”再合适不过了。

活动策划人、寿宁县博物馆馆长龚健说:“用小木棍搭拱架模型的方式推广木拱廊桥文化,简单易懂,老少皆宜,尤其是活动正值七夕佳节,在前期宣传时的反响十分热烈,单篇微信推文就获得3400多点阅读量。”

当日,共有18名选手参加“搭桥节”比赛,选手被要求不得使用任何辅助工具,用18根小圆木棍在规定时间内徒手搭建一座木拱桥拱架。桥搭好后,必须保持稳固,十分钟内不得倒塌。

“今天带着两个儿子专程来参加比赛,我想让他们通过动手搭桥的方式,来感受一下家乡廊桥的精妙之处。”居住在城关的市民韦梅在微信朋友圈获知活动消息后,和儿子对照着教学视频在家里用筷子勤加练习。

韦梅的大儿子、11岁的叶鑫诚当天的表现不错,他搭的木桥又快又好,最终获得了比赛的第三名。8岁的叶博诚在现场未能成功搭起木桥而有些失落,韦梅安慰小儿子:“比赛重在参与,通过实践,对廊桥的结构有新的认识就是一种收获。”

非遗魅力深入人心

木拱廊桥是一种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的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营造技艺已经失传,却不曾想它就深藏在闽浙边界山区,目前寿宁现存19座木拱廊桥,数量居全国首位。

木拱廊桥的营造不使用钉铆,仅利用圆木的强度、摩擦力、直径大小、所成角度、水平距离、榫卯连接而巧妙搭接,结构繁复,坚固异常。由于木拱廊桥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认为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构造。

近几年,随着闽浙两地对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大力宣传,这一传承数百年的非遗文化逐渐为人所熟知。活动当天,来自福安实验小学的11名孩子专程来到寿宁参加搭桥活动。即将就读二年级的郑芷辰说,在来寿宁的路上,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廊桥——福安社口镇坦洋村凤桥,这次能来现场体验搭桥觉得很开心。

寿宁县鳌阳小学的数学老师吴秋玉是此次搭桥活动的冠军,在经过三次尝试后成功搭起了一座稳固的“鹊桥”。她说:“虽然比赛的时候有些紧张,但搭得还不错,希望通过今天的实践,以后能在班队课上为学生展现搭桥过程,介绍寿宁的廊桥文化。”

寿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传洪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凝聚着寿宁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数百年来魅力不减。寿宁县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通过政府投入保障、社会合力参与,致力让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借助此次生动活泼的非遗文化活动,希望进一步传扬民间匠艺的别样魅力,并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 延伸阅读 >>>>>

寿宁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

9

杨梅州廊桥

(尹行 文/图)全国现存的木拱廊桥多达100多座,主要分布在福建东北部和浙江西南部地区。在这些山区,山高林密、溪流密布,岁月呵护的一座座古老廊桥静静地横卧于山水之间。它们是一道景,走近它们,青山绿水、村落民居、古老建筑尽展眼前;它们更是一部书,品读它们,可以感受到智慧、感受到民俗、感受到乡土文化。

寿宁县,地处福建省闽东大山深处,明朝时,“三言两拍”的作者冯梦龙曾在此当过县令,由于山高岭陡、涧深流急、交通闭塞,为解决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行人方便,寿宁百姓在大山之间建起了上百座可过人、可避雨的廊桥。寿宁木拱廊桥从数量上讲,是迄今发现的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内全国数量最多的地方。千百年来,经过风雨侵蚀、战争毁坏和意外火灾,目前还“健在”的有19座,历史上曾记载寿宁是“中国贯木拱廊桥之乡”。从年代序列上讲,寿宁木拱廊桥最齐,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寿宁贯木拱廊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侏罗纪公园”。目前,寿宁县境内保存的19座廊桥,主要有飞云桥、仙宫桥、升平桥、小东上桥、小东下桥、杨梅州桥、红军桥、杨溪头桥、鸾峰桥等。

木拱桥又称“虹桥”“贯木拱桥”,最早可追溯到北宋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其传统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代表着我国古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不用片钉寸铁,只凭榫卯衔接;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了大的跨度,这是木拱桥营造技艺的独特之处。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木拱廊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种,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2005年,寿宁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寿宁县造桥名匠郑多金被国务院公布为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1月,寿宁县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目前,木拱桥营造技艺仅在闽浙边界山区薪火相传。

近年来,寿宁县连续向国家申报了营造技艺传承专项保护资金,鼓励和资助民间修建木拱廊桥,先后新建了多座木拱廊桥,有力推动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造桥实践中实现可持续性传承发展。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廊桥 木拱 寿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