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寿宁新闻

李贤斌/风拂下党

2018-08-23 09:39 来源:宁德网 李贤斌

欲知风起处,但看秋黄时。

——题引

上初中读到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听老师讲解后,便觉得卖炭翁大概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人了。后来每每读之,则心酸不已。若非“忧炭贱”,谁“衣正单”还“愿天寒”?为了卖炭,再冷也要挺一挺,顾不了那么多了。

那是二十多年前初冬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埋头写稿。“同志,帮个忙吧。”我抬头,看到说话的是一个中年矮个子男子,一身“国防绿”军便服,脚上搭着解放鞋,一身地道的农民打扮。“农民哥”来自下党,秋稻收仓,乘着农闲时节出来找人求助。交谈得知,他来自下党乡的一个偏远山村,每年春种秋收,勉强填饱肚子没问题,但没有积蓄,因为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他干不了重体力活。儿子读高中,他想外出筹措几个钱,给儿子凑学费。他说儿子读书很用功,有希望考上大学,农民儿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可能不要像他那样活得那么苦。学费没地方来,他只有外出求助。

我不知道这位农民的儿子后来有没有如愿考上大学,但在那已远去的曾经一段时期内,农村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父亲的背影。我曾小心翼翼地向下党一位友人试探性询问,没想到他毫不避讳地回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下党许多村庄的农民都有农闲时节外出求助的现象。末了,他添上一句:都是生活所迫,没有别的出路啊。

“地瘠种松柏,家贫子读书。”这条亘古不变的道理,在这位父亲身上以另一种貌似卑微实则不屈的方式决然呈现,坚如磐石。

到下党,是以桥为标志的。此桥,即鸾峰桥。眼前现此桥,下党就到了。离开下党,也是以桥为标志的。桥作背景,下党即身后。所以,来来往往间,都绕不开鸾峰桥。也因此,鸾峰桥还有迎客桥、送客桥的含义。因处水尾,更是下党百姓心中的风水桥。

最早关于此桥记载的,是清康熙版《建宁府志》:“鸾峰桥,在下党。王祖明等建。”有人据此推测,桥始建于明朝。清嘉庆五年(1800),下党王氏子孙王中盛承继祖德重建此桥。据说建桥过程困难重重,桥下群岩阻挡巨洪,水深浪凶,工匠望溪兴叹。“三月间,桥下双岩忽然开裂,传有神助。”《王氏家乘》的玄虚记载,让后人愈发觉得此桥不一般。大凡有点名气的桥,往往都有一二个生动的建桥故事,能添上神话传说,更觉得是“顺天道,得天助”。比如泉州的洛阳桥,就有南海观音助力和蔡襄之母孕中许愿的传说故事,当地百姓至今说起来仍然绘声绘色。

2003年底,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高足唐寰澄教授,以78岁高龄偕夫人联袂从武汉赴寿宁,考察世上绝无仅有的贯木拱廊桥。12月17日,时任寿宁县文化馆副馆长龚迪发陪同唐教授考察下党鸾峰桥,我随同采访。

在下党溪水尾,唐教授看到凌空横跨溪流两岸的鸾峰桥,激动不已,执意要深入桥下溪面一探究竟。从公路旁到溪面并没有路,唐教授在陪同人员的搀扶下,沿着陡峭的山坡,顺着乱石子上踩出的路的轮廓,一步步下到溪面上。看群山环抱,溪水自上游奔腾而至,两岸险峰奇石夹峙,其状森森,其势汹汹;听水拍巨石,发出轰轰声响,如虎啸狮吼,声若洪钟,令人不敢贸然前往焉。目睹此景,唐教授惊叹不已,驻足良久,作冥思状,不语一言。

见机,龚迪发从数字的角度向唐教授描绘了别样的鸾峰桥。鸾峰桥全长47.6米,其中单孔跨度37.6米,在中国古建筑中是净跨最大的。这一全国之最,打破了唐教授的沉默,他称赞鸾峰桥为“中国虹桥之最”。在与随行人员合影留念之后,唐教授在溪岸边捡拾了一块纹理光滑的鹅卵石带走留念。离开寿宁前夕,唐寰澄教授欣然挥毫为寿宁题写“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

“风起于青萍之末。”彼时的下党百姓,并未察觉到这位老人的到来,将迅速改变鸾峰桥的命运。随后没几年,鸾峰桥获批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下党拥有的第一张国字号名片。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在鸾峰桥头的那场访贫问苦现场办公会,后来如春至雷动,名扬天下,四野风起,迎迓八方宾朋,下党从此天地殊,改变的不只是一方百姓的福祉,在脱贫致富和“清新福建难忘下党”建设中,下党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恐怕也是当地百姓做梦也想不到的。

《山海经》云:“女床之山,有鸟,其状如翟,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峰如鸾,桥如鸾。烟雨中远望鸾峰桥,似风起鸾舞,振翅翱翔,祥和宁静中升腾起一溪的希望和梦想。

国庆节回老家,车过斜滩桥头后,开始爬坡。我讶然于眼前舒适平坦的新沥青路,路肩新挖了通水沟渠,路沿施划了乳白色的道路标线,仍然弯弯曲曲,但没有了早些年的颠簸,略略提速,也没了明显的眩晕感。

我的老家在通往平溪、下党这条路上,路的档次得以提升,让归来游子兴奋不已,一路走一路停一路拍,山水入镜,风月入怀。回到村里,问起修路的事,有乡亲告知,一位省领导去下党调研时,在鸾峰桥上与村民面对面聊困难,有村民代表提出希望省里支持贫困乡改善落后交通状况,随后省里拨款修路,沿线村庄因此受益。

我决定再去下党看看。那天,车过岔头坂,经黄潭、尤溪、溪源、下屏峰,一路走来,过去“宁可走路上学,也不坐车受罪”的烂泥巴路一去不复返,沿途所见,亲切而陌生,欣喜又惊讶。亲切的是山水熟悉如昨,陌生的是交通今非昔比;欣喜的是天堑变通途,惊讶的是山乡巨变超乎寻常。

抵达下党,又见到熟悉的鸾峰桥。桥头人头攒动,廊屋内人来人往,对岸桥头“红军路”边立着石碑,碑上刻着红军途经下党北上抗日的路线。据当地乡干部介绍,1934年7月,中央红军高级将领寻淮州、粟裕、刘英率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8月26日进入寿宁,途经下党鸾峰桥,此间还就地镇压了下党村的两个反动土豪。同时,粟裕、叶飞、范式人、陈挺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也因此,鸾峰桥亦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桥”。脚踩红军路一路前行,百米处建起观景亭,登亭临风,下党风光尽收眼底。

通往桥下的新辟石径,平缓幽长,清风徐徐,带来流瀑清气,置身其中,神清气爽。我努力搜寻着当年陪同唐寰澄教授考察鸾峰桥的每一个细节,一切恍然如昨,又觉得久远。回到桥上,我带着读小学的女儿走进展览室,给她讲解每一帧画图上的生动故事,让她从有限的认知中培养朴素的价值观。展览室后,那条从山顶俯冲而下的百米石凿水渠前,我给她讲“滴水穿石”的真实故事。

沿着上山的长岭,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从文昌阁上下来回。阁在山巅,碧空下仰望如入云天。抗战期间,文昌阁曾作为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临时哨所。而更早前,这里一直是山下下党先民子孙负笈求学的场所。山下鸾峰桥与山上文昌阁共一方长空,历史的这方天空下,也曾有凤翥于此,龙蟠山脊。如今,一拨拨的游客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岭上走过的每一串脚印,厚重而坚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不只是到此一游,跋涉间有人会遥远当年蟾宫折桂的春风得意,有人会油然而生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如此,下山时便多了一份翰庭建勋的美好愿景尽兴而归。今夏,一个叫王雨昕的下党女孩,以全县高考状元的骄人成绩考上北京大学,这又给岭上岭下走过的游客增添了无限的遐想和生动的谈资。

一路向前走,下党人家、下乡的味道等农家餐饮招徕四方宾客,“扶贫茶”挑动着每一位饮者的味蕾。当年的冷清与眼前的喧闹,昔日的门可罗雀与如今的车水马龙,强烈的反差刺激着我的感官神经。“风起撼长松”,声名鹊起的下党,正串起集红色文化、群众路线文化、廊桥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雏形。前不久,总投资达5亿元的“难忘下党”旅游项目签约,又让每一位关注下党发展的人多了几分展望。

“下乡的味道”,是一种关怀的味道,一份牵挂的味道。而于老家毗邻下党的我而言,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回乡的味道,是故乡已成他乡的游子精神上回到原乡的味道。

曾经外出求助的乡民,如今在家门口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那曾经不堪的回首,已化作茶余饭后呵呵一乐的谈资,自嘲的讲述中说的仿佛是他人的故事,少了自卑,多了自信。人如此,物亦然。“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秋来稻熟,正是丰收季节。秋风拂过,清爽宜人。

风起处,自生芳。

链接 >>>>>

寿宁下党:昔日特困乡迈上乡村振兴阳关道

下党乡位于寿宁县西部,距县城车程约1小时,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际(西与福建政和县相邻,北与浙江省庆元县接壤),一度有寿宁“西伯利亚”之称。

下党于1988年建乡。下党乡初期是省级特定贫困乡,是宁德地区4个特困乡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

当时下党老百姓生产生活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出村要爬数座绵延山脉,然后下山、走路、坐汽车……老百姓看病、种地、养猪等生产生活都成为困难,尤其挑重物非常艰苦。

近年来,借着举国上下的扶贫春风,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下党开始了旧村古民居的整体规划保护、新村村容村貌、全域旅游、产业扶贫等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建设,新村成排民房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道路通了,村子美了,景观灯亮了,游客来了。这个昔日的“五无乡”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点。

建乡之初,下党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元,201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783元,收入翻了近60倍。2017年带动贫困户脱贫47户177人,实现所有贫困户基本脱贫。

本版摄影 龚健 李民雄 刘岩生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下党 鸾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