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修竹:一个写满传说故事的古村落
宁德网(李贤斌 文/图)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虽不是我的老家,但我是熟悉的,因为我的老家距离修竹只有5公里的路程,隶属芹洋乡修竹村管辖;因为修竹小学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读了完整的5年小学;还因为修竹小学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我莫名喜欢这个藏身长溪流域上游丹溪溪畔的村名。每当读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句,眼前就浮现出如诗如画般的图景,觉得这是一个诗意的栖居所在。
后来读《凤竹李氏族谱》得知,修竹古名凤竹,早在南宋时期,李氏开基始祖来到时属政和辖区的这个地方,但见“地多竹,小者若笛,大则如橼……有丹凤集其上,凤尾长垂,岚光远耸,翠色青苍……”因喜竹,又有凤栖其上,遂将迁居地称为凤竹。后希冀“子孙林立似竹茂”,取“茂林修竹”之“修竹”为村名。岁月的年轮滚滚向前,先政和,后寿宁,转身间,修竹的山水已流经700多年的春夏秋冬。
走进修竹,如果你有心,能从老人的口中听到圣旨牌和条石铺直的生动故事,故事跟该村明朝年间一个叫李球的人有关。寿宁在明景泰六年(1458年)置县,置县原因跟山贼聚众采银矿引发的朝廷剿贼有关,官台山之战,诞生了后来的寿宁县。而这场战斗的取胜,民间“十三义勇大夫”起到了重要作用,李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廉义勇募用,郡邑独举公为首。”族谱中的“公”即李球。他慨然应征,与其他勇士一起在五月初四这天提前过端午,冒充送贺礼混入山寨,里应外合,一举平定官台山,生擒匪徒60名,救出良家男女370人。为此,景泰帝钦赐李球等13位壮士受义勇冠带,为表彰李球功绩,特赐圣旨牌一尊。
与圣旨牌紧密相连的就是“条石铺直”的传说故事。修竹村与寿宁县城前往建宁府的古官道相邻,每年来往的官员都要顺道到修竹村来朝拜这尊圣旨牌。牌移修竹,负担也跟过来,这让修竹人苦不堪言。有官员感于此,亲手写下“条石铺直,不侍宿食,来官不接,去官不送”,将牌匾交给村里。从此之后,族人就将全村路巷的石条改为直铺,省去了不少麻烦。
条石铺直的村巷,一直留存到2008年,一场大火将村中多数房子烧毁,全村重建时,原先的上下路巷也改造成了能通车的水泥路面,从此上下路巷条石铺直的景象不复存在。或许是为了刻意留住这段美丽的传说吧,今天我们如果走进修竹村,还能在村子一角看到一小截保留下来的青石铺直的路面。在长满青苔的黄色砖墙中间,长方形的青石铺成的路面,蜿蜒着穿过村庄,向远处延伸,让人不禁又在那久远的传说中回味。
历史悠久的,还有离村数里远的栖林寺。南宋宝祐年间建。曾官居礼部郎中的清末寿宁进士林栋,留有题写修竹庵的诗二首。
由竹及梅,由庵及湖,竹之高风亮节,梅之经霜傲骨,于一生爱梅的林栋而言,与其说“不可居无竹”,不如说“不可屋无梅”。其喜梅、恋梅之情,寄梅咏志,在第二首诗中尽情流露。庵之清冷与梅之清冽,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那段山居岁月的恬淡心境。
这座寺庵同称的佛教古地,昔日繁华已难从文字记载中寻觅探究,但或许,精神层面的寄托和占有,从来就不以现实的繁华与否来佐证。世居百姓,更依赖于子孙的出息带来的荣耀。历史的巧合,就在不经意的回望中发生。在寿宁,有两个历史名人家喻户晓,一个是叶有挺,一个是林栋。前者是犀溪人,寿宁置县后首位进士;后者是武曲梅洋人,科举制度下闽东最后一位进士。前者因“以身殉节”而列《清史列传·忠义传》,后者官至礼部郎中。前者为明末清初人,后者为逊清人物,各自生活的年代相距200多年,彼此本无关联。但因为“修竹”这根纽带,两人都有同一个身份——“修竹人的外甥”。叶有挺的生母和林栋的生母都是修竹人氏,且都姓李。这在《凤竹李氏族谱》中均有记载。
明清两朝,修竹村设有私塾,先后培养贡生20人、太学生6人、国学生5人,成为寿宁甲族。如今的修竹村,更是龙蟠凤翥,灿若繁星。有处级干部、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者多人,还有活跃在商界的有为有成者,成为享誉芹洋的名村。前些年,该村民房“平改坡”综合改造被列入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扶持,家家户户平房屋顶改造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那天,我伫立在村小学后的旧厝基上,久久地眺望着建设一新的村景,于新貌中对村庄这些年发生的巨变,因为远离而逾发陌生。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对这个村庄,我确实不够了解。但我所了解的,已深刻地影响着我,它如岭上的红枫、溪上的古桥、村尾的古松,如家谱中的故事、村民口耳相传的传说,长久地长满在我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