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阳关道
——寿宁县突破交通瓶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纪实
福寿高速带动沿线乡村加快发展 卓仕尉 摄
宁德网消息(茹捷 刘岩生 赵巧红 吴通华)“没有交通,就没有眼界。我想起当年在福建,去寿宁的路非常难走。乡亲们也不敢把猪养得太肥,因为太肥的话运不出来。但路一通,车一进去,发展就活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说。
如今,当人们指点寿宁版图之时,惊喜地发现,往日闭塞、落后的交通已被境内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路网所取代。一座座桥梁横跨溪流两岸宛如腾飞巨龙;一条条公路如白练般蜿蜒崇山峻岭间。路,在寿宁已不再令人望而兴叹,而是腾飞的希望所在。
曾几何时,扼守闽东北门户的寿宁县,境内山峦重叠,溪涧纵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山区条件,一度桎梏着全县交通。历届寿宁县委、县政府和28万寿宁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扶持帮助下,以“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理念与精神,铁心拼搏,向一座座大山发起挑战,开始了战天斗地“开山门”的艰苦接力。随之,一条条康庄大道铺展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
日前,记者来到寿宁县采访,所到之处,城乡交通路网畅通无阻,经济社会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发展渐入佳境。
无苦之日
山高路险百业难
地僻、山高、岭长,曾经的寿宁就似一叶孤舟,默默地“搁浅”在深山之中。
“当年去下党乡的情形,我记忆犹新。下党乡在寿宁县,从宁德到寿宁,坐车要一天才能到,都是盘山路。当地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形容行路之难,那还是到县城去,去乡镇就更不容易了。到下党乡,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我们每个人拿个竹竿,沿着河边走,他说这样走近一点。”2017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一文中这样写到。
群众世代望山兴叹,坐困崇山峻岭之中,地方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这便是昔日的寿宁。
在寿宁县交通局工作了30多年的退休老交通人叶恩施对寿宁县过去极为落后的交通面貌也是记忆犹新。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寿宁境内公路总里程仅400多公里,全县由公路部门专业养护的仅190公里。通乡镇公路绝大多数连四级路的标准都达不到,甚至还有近半行政村不通公路。”叶恩施感慨地说,坑洼坎坷、路窄弯急、沙土飞扬可以说是当时寿宁城乡公路的“通病”。去一次福州,天不亮就得出发,车子摇摇晃晃,从早上走到傍晚,近10个小时,到福州时,一身“白”全是尘土。
“一路不通,制约一片”。交通设施越是滞后,经济发展越是缓慢,寿宁正是背着这样沉重的“包袱”戴上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有一年,一位外商看中了寿宁丰富的竹木资源,欲投资建厂。但当车辆驶入寿宁境内时,曲折的盘山公路和颠簸的路况令他望而生畏,竟在半途就让司机调头离去。
如果说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拦路虎”,那么,在偏僻山村,恶劣的交通条件更是成为山里人摆脱贫困的沉重枷锁。
对于交通不便带来的苦楚,下党乡群众有过切肤之痛。
“路无三里平,开门就见山。”“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靠肩挑,半世光阴路上忙。”这首民谣真实反映了下党群众当年外出的艰难。
“当年下党的征购粮、茶叶、土特产等均要挑到平溪、南溪、托溪以及浙江庆元县一带出售,而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及日常生活用品等都要从这些地方购买,再挑回到下党境内,往返一趟就是20多公里。”村民王光西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初,砂石路是寿宁境内的交通主干道。 (资料图)
下党群众最怕的还是得重病。
20多年前的一天,下党乡卫生院院长王金章得了重病,生命垂危。傍晚5点,王金章呼吸急促,昏迷不醒,必须立即送往县医院抢救。但要乘车必须赶到托溪乡溪坪村,只有那才有公路通往县城。村民们便用毛竹做成一个简易担架,带着手电筒,抬着王金章赶往托溪。然而,就在途中,王金章心脏停止了跳动……
那些年,在寿宁,像这样因交通不便引发的悲剧并不少见。破开山门,成了寿宁群众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要修路!”成为寿宁人民心中迫切的愿望。
挑战险阻
开山架桥拓通途
在洞宫山脉南段山头俯瞰,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之中,一条黑色巨龙正昂首腾跃,自南向北跨越天堑,气势如虹!——这便是在2015年通车的福寿高速。
这是一条魅力之路。沿途北上,福寿高速如同一条珠链,将沿线美景串成动人的音符。
这是一条跨越之路。对接浙、苏、皖内陆,直指东南沿海,从此,山海相联。
这也是一条里程碑之路。它的开通使寿宁结束了“零”高速的历史,补上了交通短板上关键的一环。自此,以高速、国省干道为骨架,县道为支撑,乡道、村道为补充的交通大框架初步成型。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为了破解交通瓶颈,寿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响攻坚之战。全县上下一心,挑战大山,用满腔热血和辛勤的汗水修筑出一条条致富坦途——
1994年起,寿宁以链接浙南、闽北周边县市的公路主干线及通往县城“先行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公路网络“黑色化”进程。
2002年,总投资4亿多元、长达80多公里的双湖二级公路历经三年建设,顺利峻工并投入使用。这条出省大通道的开通,使寿宁告别了“地偏人难至”的交通闭塞圈。
2008年,寿宁县农村公路实施水泥硬化,有96个建制村总里程402公里的农村公路得到硬化。
2015年8月10日,福寿高速正式通车。寿宁通往宁德市区的行车时间,由原来近3个小时缩短到1小时30分左右,寿宁开始步入“高速时代”。
今年,寿宁县计划投入15411万元,完成镇镇有干线——凤阳支线、坑底支线、大安支线扫尾工作并交工验收。
……
一路一个里程碑,一路一段峥嵘岁月。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历届寿宁县委、县政府和全县28万群众付出的艰辛努力。
修路,资金投入无疑是关键。“砸锅卖铁,也要修好路。”在寿宁并不是一句口号。即使财政再困难,该县对用于交通建设的资金总是优先保障。以2016年至2018年为例,该县每年用于交通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都在2亿元以上,可谓魄力十足。
劈山跃涧筑通途,修路难,在寿宁修路更难!连绵的崇山峻岭对于建设者来说,并不是诗意的画卷,而是必须攻克的重重难关。建设大军使出浑身解数,群策群力,在红土地上唱响“大路之歌”。
“当时没有电脑,所有的图纸都是我们用铅笔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参加过寿宁多条公路测绘与技术指导的范志武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交通建设场景时感触颇深,“当时,由于大型机械缺乏,有时路面平整还要靠人力拉着巨大滚石施工。但即使这样,大家的干劲仍然十足。大家都明白,路对于寿宁是多么的重要。”
是的,对路的渴望,使寿宁人民众志成城。从上世纪80、90年代群众自带干粮投工投劳,到如今的交通项目征地拆迁中不计得失、全力配合,寿宁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全力支持交通建设,老区精神在这里再次得到了延续和发扬。
拼搏奋进谱写寿宁交通跨越的新篇章。目前,寿宁全县国道、省道及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00多公里。其中,国、省干道高等级率达86%,位居全省前列,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同时,该县还把握南平至丽水铁路纳入《福建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机遇,成立寿宁县铁路建设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力推进南平经寿宁至丽水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结束铁路里程为“零”的历史。
大道通天
跨越发展正当时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下党乡下党村的王光朝格外忙碌。他开设的“幸福茶馆”每天都要接待至少十多波外地游客。
“下党‘小高速’通车后,来下党旅游的游客多了不少,我这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王光朝笑着说。他口中的“小高速”便是2014年进行改造提升的芹洋乡溪源村至下党乡的盘山公路。
芹洋乡溪源村至下党乡路段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运营时间长、车流增多、路面狭窄等原因,该路段日渐难以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2014年,在省交通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路段进行全面改造,路面提升为5.5米宽沥青路。
下党乡“小高速”通车后,寿宁县把握机遇,提出打造“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的发展思路和定位,着力提升下党村党性教育基地的层次、挖掘自然人文内涵、优化乡村休闲品位,全力塑造“红色下党”这一旅游金字招牌。
王光朝的“幸福茶馆”由此孕育而生。王光朝和妻子用传统手工制作的茶叶,打上“下乡的味道”品牌,摆在茶馆里销售。他乐呵着告诉记者,生意很是不错。
在如今的下党村,借力乡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饭”的村民不在少数。开办农家乐餐馆、民宿、生态观光农场……旅游业为村民们开辟出了一条增收新途径。
借路起势欣欣向荣的,又岂止下党一地。通过“道口”聚集效应,犀溪镇正上演一出产业崛起的大戏。
随着福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犀溪镇区位优势凸显。距离犀溪互通口仅4公里的际武工业集中区一跃成为承接浙南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在福寿高速公路动工伊始,不少项目就已逐“路”而来。际武工业集中区内的福建恒力汽车空调配件有限公司便是抢占先机的代表。
“我们这家企业是在2013年投产的,当时福寿高速公路刚刚开工建设。”福建恒力汽车空调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斌坦言,当时,选择落户在际武工业集中区,除了政府优惠政策等因素的考虑,令他们下定决心落户的还是由于高速开通后带来的交通“红利”。
作为最早一批落户际武工业集中区的企业,目前,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该企业生产的汽车空调配件远销欧美,仅去年产值就达1亿元以上。
企业的入驻,产业的振兴,也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
福建恒力汽车空调配件有限公司模具车间主任张荣坤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听说家乡开办了工业集中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决定返乡务工。进入公司后,他从学徒起步,历经计件员、模具员、模具技师,最终成为一名公司中层,工资也由原来的3000元左右增至如今的7000多元。在该公司,仅张荣坤所在的际坑村,就有30人在此务工。
这两年,际坑村村民还依托临近园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办旅社的、有开超市和餐厅的,收入都还不错。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张荣坤笑着说。
路通景更新,随着商气、人气的聚集,寿宁“磁场效应”尽显,工业、农业、旅游业等纷纷驶上快车道,发展豪情在抢抓机遇中不断迸发。
随着山门打开的,还有群众的思想。“走不出大山,眼前是世界;走出了大山,世界在眼前。”这是走出大山后年轻一代的感慨。
“跨出山门创业去”在寿宁已成风尚。在该县28万人口中,有12万人在外地创业就业。据初步统计,目前寿宁县农民在全国各地开办的超市大约有120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在广东、上海、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市开办茶庄2000多家。
从路隘林深到关山飞渡,畅通便捷的路网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串联起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甜蜜果”,也圆了山区百姓的“出山梦”“返乡梦”“团圆梦”。今日寿宁,通途纵横任驰骋,“加快发展、绿色崛起 ”蓝图渐明!
大道连民心,天堑变通途。放眼闽东,随着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投运,宁德跃出山门连山海,打开了广阔的经济腹地。天地宽了、视野阔了、理念新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顺势而上,全市广大干群谋求发展的信念也愈发坚定。挖掘资源禀赋,放大山海优势,宁德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多上大项目、多抱“金娃娃”,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挺起了宁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昔日被称作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的宁德,如今已是产业繁荣的“黄金港”,赶超跨越逐梦新时代,足音强劲!而迈上阳关道的山区县寿宁,正以强劲的发展态势,主动融入,蓄力提升,为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宁德篇章”增添光彩一页。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