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寿宁新闻

寿宁地头村:大学生返乡创业 千亩荒山披绿装

2022-03-10 10:36 来源:闽东日报 吴苏梅

宁德网消息(吴苏梅)初春的寿宁,春寒料峭。但走进坑底乡地头村,只见小溪边、山坡上、崖畔上,2000多亩山地上到处林木耸立。满山满眼的绿意,就像和暖的春风,吹开了身上的寒冷,让人心中一片舒爽。

望着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经芦苇连天。这片林海,并非天然林木,而是返乡创业大学生魏运飞带领村民12年奋斗的成果。

地头村曾经是个以香菇种植为主的村庄。20世纪90年代,周边山岗上的杂木被村民们砍伐用于香菇种植后,只留下漫山的荒草。外出多年的魏运飞的父亲魏发良返乡时,看着原本茂密的丛林变得荒芜,长满连片芦苇,他感到非常可惜,萌生了植树造林的想法,想让家乡恢复绿水青山的本来面貌。

2009年,大学毕业的魏运飞,在与父亲的沟通中,感受到父亲对家乡深沉的爱,便决定放弃上海的工作返乡,帮助父亲实现植树造林的梦想。

2010年,他回到地头村,大胆承包了村里无人问津的500多亩荒山,用家里准备的钱省吃俭用买树苗,并雇请村民上山栽树,向荒山宣战。此后,他又陆续承包了1500多亩荒山,发展松木、杉木、红豆彬等经济林木,并建起300多亩的园林花卉苗木基地,种植红豆杉、樱花、玉兰、罗汉松等园林绿化美化树种。

万事开头难。专业不对口的魏运飞在种树上没有经验,只能依靠村民的土办法,走了不少弯路。

“最初的时候,不懂得按一定间距种植,造成8万多棵桂花苗种植过密,到第三年时没有及时卖出,只好将中间的大部分砍掉,只留下3万棵,损失了13万元。”魏运飞介绍说。

吃一堑,长一智。魏运飞向县里林业专家请教,并到省农林大学等地进修学习,掌握了苗木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回来后,他将新知识传授给村民。此后,这样的困境再也没有遇到过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魏运飞领着村民不停歇地栽苗、浇水、锄草、守护,起早贪黑在山里摸爬滚打,一干就是十余年。为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他还成立了合作社,将12个精准扶贫户纳入合作社中,优先聘请他们在基地务工,每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在这十余年里,魏运飞与家人省吃俭用只为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家里人在外长年经商的积蓄全部都用在植树上了。每年年关是家里最艰难的时刻,就怕村民的工资还不上。”魏运飞感慨地说道。

魏运飞介绍,他雇请了30多个村民帮忙植树,每人每天可获得180元至200元不等的工资,最多的时候,一年要付给村民工资40多万元。仅司前村常年务工的吴开相、吴开木两兄弟,每年每人就可以获取工资收入四五万元。

除劳务费、苗木购买费外,道路、防火带的建设也是一笔大开支。为了减少火灾对经济林的影响,魏运飞还修建了宽15米、长7.6公里的防火林带。

十年树木才成林,造林是个投入大,产出慢的行业。魏运飞一家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在大山里,直到2015年,第一批桂花苗木成材才开始有了部分收入。所幸,一家人的壮举得到了县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获得林下经济、森林抚育、防火路建设、产业扶持项目补助款15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经济压力。

魏运飞表示,苗木种植是个朝阳行业,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绿化苗木病虫害少,本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移植后能更好地成活成林。因此,他经常能接到宁德、福安、泰顺、庆元等本地及周边县市的订单。如今,每年的苗木销售额可达300多万元。

十余年努力,地头村的片片山头绿意盎然,山绿了,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