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成为寿宁农村“新风尚”
“您好,垃圾请干湿分离。” 3月12日上午,寿宁县竹管垅乡竹管垅村村民吴必玉正准备将生活垃圾投进垃圾箱时,听到垃圾分类智能语音系统响起提示音,不由得低头检查自己是否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竹管垅乡群众将垃圾投入分类垃圾箱
竹管垅乡现有35个垃圾投放点,均采取无人值守模式,干湿垃圾混投现象时有反弹。为了提醒村民准确投放生活垃圾,同时加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竹管垅乡专门定制了一批红外线垃圾分类语音提示器,安装于垃圾箱顶部。
据竹管垅乡党委统战委员、人大主席刘明旭介绍,当村民进入2米感应范围时。垃圾分类语音提示器就会自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语,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经过一周的试运行,垃圾转运人员反映垃圾错投、混投、乱投现象越来越少了。
生活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近年来,竹管垅乡持续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为全乡每家每户群众发放了分类垃圾桶,通过合理设置垃圾投放点,投放脚踩式分类垃圾箱,增设垃圾转运点,为村民就近就便分类投放垃圾提供便利。
竹管垅乡精心打造的“最美垃圾投放点”
与此同时,竹管垅乡积极营造“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全乡党员干部、56名网格员化身垃圾分类“宣传员”“引导员”“督导员”,常态化深入居民区、经营场所、学校开展宣传、指导、监督、服务活动,提高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如今,生活垃圾分类在寿宁县各乡镇已经成为新风尚。该县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配齐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推广更加契合农村实际的干湿垃圾“二分法”;配足保洁员,坚持常态清洁和动态清扫相结合;第三方垃圾收集清运公司定时定点对集镇和各村垃圾进行清运,做到日产日清。
针对垃圾分类末端的厨余垃圾处理问题,寿宁县部分乡镇探索建设村镇厨余垃圾处置中心,将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水果蔬菜,有效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林孔锋 文/图
编辑:秋凤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