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调查|“四下基层”寿宁实践
在寿宁,领导干部在基层一线解民忧、调纠纷、干事创业的身影随处可见。仅去年以来,全县处级领导累计走访群众3498人次、企业1201家次、协调解决问题1106个。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30多年来,寿宁县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建立“四下基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部署推进、协调解决问题,配套出台《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持续推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大力开展“三争”行动,大兴调查研究,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行动做群众身边的好干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派干部富志功与菇农、村干部交流夏菇栽培与销售“生意经” 刘梅芳 摄
干部驻村帮扶 重“输血” 更重“造血”
在开展“四下基层”活动中,寿宁切实落实好干部挂企、挂村、挂重点项目等工作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生产车间,破解工农业发展瓶颈,推动乡村振兴,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2018年3月,寿宁县改变传统选派年轻干部驻村锻炼模式,让有经验的干部回原籍地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村主任助理,在宁德市建立首个乡村振兴指导员机制,以解决农村“领头雁”引领发展能力不足问题。寿宁从县直机关遴选出一批履历丰富、群众基础好、工作热情高的干部,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转变角色,理清农村发展思路。
江山村驻村干部何发灼在了解群众意见建议 吴苏梅 摄
托溪乡江山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长期靠天喝水,一下雨,水就很浑浊。何发灼是寿宁县水利局干部,2019年起,他回到老家江山村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和驻村第一书记。返乡后,他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争取资金600多万元,修建水渠,建设拦水坝、幸福院、公厕、自来水工程、消防水池、休闲凉亭、村尾廊桥,硬化村道等,让江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他个人捐款20万元,并带动乡亲募捐100万元解决项目资金不足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寿宁县文体和旅游局下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张成芳为犀溪镇仙峰村带来的不只是乡村建设的“输血”,更重要的是提高村民的“造血”能力。
仙峰村种植葡萄36亩、黄桃103亩、杨梅80亩,由于种植技术落后,价格较低,群众增收困难。张成芳到村后,利用自己深厚的技术功底,编制了葡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组织种植户学习和使用,并手把手指导。他还帮忙联系技术员对不结果的黄桃植株进行重新嫁接,指导农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提升,组织产业观摩培训会15场,在黄桃基地推广套种玉米,帮助果农对接销路……在他的努力下,葡萄亩产值提高了2000多元。
驻仙峰村干部张成芳指导果农为葡萄套袋 吴苏梅 摄
目前,他正与村两委成员共同努力,准备筹建省级“一村一品”项目、农产品展示中心、农产品交易停车场、葡萄园(杨梅园)观光示范园、农产品冷藏库等。还与村民商议准备开挖荒地100亩,打造黑桃、蔬菜基地。
2018年以来,寿宁累计下派乡村振兴指导员3批、65名,他们身体力行、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截至目前,“指导员”累计筹资近5200万元,谋划建设项目110多个,让165个村庄受益。
为了让驻村干部更好地履职,寿宁县从职责任务、日常制度、工作考评及服务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深入开展驻村干部“红黑榜”评比和村干部“一季一比武”活动。由所在乡镇每月根据驻村干部在岗表现情况、驻村工作成效等量化评分,寿宁县委组织部每季度根据驻村表现情况,按30%“红榜”和10%“黑榜”在全县范围内公示,每半年从“红榜”中选择2个至3个村进行集中交流观摩,打好“明责+评效+激励”组合拳,识别纠正“躺平式”驻村干部,推动驻村干部走前头、当先锋、作表率。对选派干部致力实施的关乎群众生产生活项目,寿宁县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形成合力助推项目落地。
“干部驻村是对‘四下基层’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既能锻炼干部,又能改变农村面貌助力乡村振兴。”寿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镇说。
“县乡村”三级大接访 解群众之忧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寿宁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信访工作,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解群众之忧。
建立“县到乡、乡到村”领导下访机制。寿宁规定县处级领导每年到基层一线调研时间不少于60天,每月在基层一线工作不少于10次;每月15日开展“县乡村”三级大接访,由县委和县政府一位主要领导轮流坐镇信访局约访接访群众,其余县处级领导干部由县下到乡,乡科级领导干部由乡下到村,带着县信访联席办每两个月梳理的信访突出问题清单到基层一线矛盾问题最集中、最复杂的地方,深入了解群众诉求,让来访群众的烦心事有人倾听、有人疏导、有人解决。
驻平溪镇干部李典平入户了解征地群众诉求 刘梅芳 摄
2021年1月以来,寿宁县领导到信访局接访群众79场次、103人次;到乡镇接访群众342场次、149人次,受理信访件111件;乡镇领导到村接访群众938场次、665人次,受理信访件502件。
针对信访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办理次数多等历史积案,寿宁县组织开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致力化解疑难信访积案存量。
组建工作专班,建立领导包案与专班化解相结合机制,由寿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挂帅,成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小组,寿宁县委书记担任“一线总指挥”,定期与包案领导对疑难事项进行会商、分析。截至目前,组织召开部署会2场、推进会6场,县委书记亲自协调案情复杂的“骨头案”“钉子案”,各包案领导主动下访并组织召开协调会上百场次,所交办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达96%以上。中央信访联席办下达两批次共113件重复信访事项全部化解并上报。
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寿宁在继承弘扬冯梦龙“无讼”文化基础上创新机制,整合“访调、诉调、公调、检调”等资源设立“梦龙矛盾调处志愿者之家”,聘请退休政法干警、老干部,设立专窗“一站式”实时受理各类诉求,实现就地接待、快速调解,并为群众提供咨询、代书、信访代理等公益性服务。
寿宁成立“梦龙矛盾调处志愿者之家” 吴苏梅 摄
与此同时,寿宁还积极打造便民信访之窗,建立县委“五人小组”网上受理机制,整合“县长信箱”“12345”等网络问政平台资源,广泛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县委“五人小组”成员每天轮流批阅群众网上来信诉求。
随着各项举措的全面施行,基层群众的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就得到有效化解。今年上半年,寿宁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称号,也是宁德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感党恩改作风 “四同教育”助振兴
烈日下,学员在茶园挥舞着锄头除草;农舍里,学员一边吃着农家饭菜一边与村民聊家常说农事……这是今年6月,寿宁县委党校中青班37名学员在下党乡下屏峰村参加“四同”教育活动的一幕。
“四同”教育中,学员在帮助群众锄草 (寿宁组织部供图)
近年来,寿宁广大领导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讲好“下党故事”为抓手,以打造“学习小镇”为载体,探索“四同”教育新模式,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吃农家饭、干百姓活、讲百姓话,感党恩改作风,把“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
“四同”教育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党性教育模式,旨在紧密联系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增进为民情怀。
同吃——观变化体民情,增进思想认同。经过前期调研,寿宁因地制宜按照“有好的村级班子、有特色产业、有食宿条件、有劳动基地、有帮带导师”的标准建设了10个“四同教育”实践基地。采取单户独办、多户联办伙食等方式,为学员提供餐食。学员要与群众一起洗菜做饭,吃群众常吃的农家饭菜,让学员进一步感受脱贫攻坚成果给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感受“五无”乡镇“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的美好嬗变,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体察民情、服务群众的榜样力量,在思想认识和感情上更加贴近群众,更深刻理解党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
同住——睡农屋聊家常,拉近干群关系。整合农户闲置房间作为学员“宿舍”,简单配备被褥、洗漱等必需生活用品,让学员和群众住一样的农屋。晚上与群众开展“廊桥夜话听民声”“板凳座谈会”,倾听幸福茶馆王光朝讲述下党精彩的脱贫故事,畅聊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家长里短。学员与群众聚在一起,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获取了最基层的信息,宣传解答了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政策知识,最大程度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进一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意识。
同劳动——下田间知农理,锤炼务实作风。在当地乡镇党委的主导下,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和当季的劳作内容,分别设置茶果园除草、施肥和采茶制茶、剪枝套袋等环节,精心安排打糍粑、包粽子、编竹笼等项目。学员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既体验到传统劳动的艰辛,又对现代化农业管理有直观的认识。
同调研——察实情解难题,谋划发展良策。围绕定制茶园扶贫模式、旅游业态策划、“下乡的味道”品牌打造等课题,组织学员与乡村干部座谈交流、入户走访调研、查阅影像资料,聆听“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下党实践与探索”等特色课程,探寻下党发展变化的密码所在;到“难忘下党”主题馆,倾听亲历者讲述下党故事,探讨下党“学习小镇”发展规划建设等问题,探索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的举措。
去年以来,寿宁组织学员入户走访288人次、召开座谈会27场、形成调研报告48份、提出意见建议16个,为群众解决硒锌大米扩种、猕猴桃栽培技术提升、人居环境微景观打造等56个问题。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吴苏梅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