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寿宁新闻

寿宁印潭村:产村同兴家园美

2023-12-20 20:58

时至立冬,万物归仓。近日,笔者在寿宁县斜滩镇印潭村下佬自然村的千亩油茶基地看到,茶果累累压弯枝头,茶花点点繁茂盛开,工人们正在采摘红彤彤的果实。而印潭村浙头洋粮食基地的仓库里,工人们也忙着用机器焙烘加工稻谷,碾米、包装、堆放,把一袋袋新米装车运送到市场销售。

印潭村位于斜滩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共526户2707人。现辖印潭、山岭、山头、下坂、景山、下佬(包括里湾、外湾、青楼下)六个自然村。印潭村地处中高山地带,村庄平均海拔高度402米,302省道南沿从崛丘自然村穿境而过,距离宁武高速政和县互通口20公里。2015年印潭村入选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印潭村坚持乡村“五个振兴”同步推进,立足“聚焦生态底色,激活产业动能,扮靓村庄颜值,提升幸福品质”的发展目标,以特色支撑产业兴,增收助力群众富,善治推动治理好,文明促进乡风和,党建领航集体强,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相融,三力(实力、魅力、活力)相加,走出一条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庄出彩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提升改造 传统村落保风貌

近年来,印潭村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500多万元,对村庄50多座古民居进行修缮,完善村道巷道、水电等基础设施,清理改造河道,安装路灯及夜景灯光,恢复官厅历史原貌。

据传明景泰年间,朝廷嘉奖印潭乡绅李球公围剿山寇有功,钦授李球为"义勇大夫",李球荣归故里后,在其儿子分居的上下坂各盖官厅一座,官厅内外地面全部以鹅卵石铺设,呈现出形态逼真的九只龟,七十二枚菊花的图案。官厅就成为印潭村声名远扬的标志性古建筑。

走进印潭村,寿宁往周宁的县际公路穿村而过,站在官厅遗址上环顾四望,村后山脊层叠,村前溪流萦回,溪外峰峦叠嶂,大有涧底松摇、庭后竹撼的感觉,远眺似一幅呼之欲出的泻墨山水画。登高望远,东有月牙山,中有一潭,潭水清如镜,潭底有鱼若隐若现,时有鸬鹚下潭。早晚日月映在水中,如印浮动之势,此潭得名"印潭",该潭尾下游分岔中夹一河滩,到下坂水尾合流,此滩形似河船,溪眫草盛花艳,"印潭村"因而得名。

因特而兴 产业赋能丰景好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农民要致富,产业来铺路。近年来,印潭村紧紧抓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把特色作物种植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突出“土”的资源,“特”的品质,“产”的链条,因地制宜走出“特色富农,产业兴村”之路。

“一粒米”保住“铁饭碗”。2022年,印潭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主动融入全县“1+4”产业格局,探索“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种粮大户”撂荒地治理模式,以村党支部牵头创办浙头洋农民专业合作社,整治撂荒地350亩,种植福香占、野香优676等优质水稻,平均亩产达800斤,牢牢把粮食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一粒果”鼓起“钱袋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一变,资源优势就是发展优势。印潭村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丰富,种植油茶和柑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该村坚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做强主导产业,放大“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1300多亩,沙糖橘、红美人柑橘200多亩,建立高标准生态种植生产示范基地。二是插上科技“翅膀”,种出“大身价”。产业加速的背后是科技的加码。该村每年主动聘请市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陈小花到村举办油茶、水果培技术培训班,指导果农科学种植,规范栽培,引进新品种,采取人工除草,增施有机肥。科技助力“点果成金”,所产山茶油清澈透亮,味道香甜,每公斤市场价格达到150元。柑橘的品质也很好,受到消费者青睐。油茶、柑橘种植成为下佬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一叶茶”铺就“致富路”。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印潭村山地面积10266亩,森林覆盖率90%。其中,生态公益林1686亩,杉、松、杂用材林4794亩,毛竹林2600亩,是县级生态村。印潭村现有1300多亩优质茶园,主要茶树为福云六号、白芽奇兰、金牡丹、福鼎大白等优良品种。该村土层深厚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适宜茶叶生长,所产茶叶滋味醇厚,香气浓郁,经久耐泡,深受市场青睐。近年来,该村坚持走“茶园生态化、茶树健康化、管理科技化、种植精细化”之路,确保每一棵茶树绿得自然,绿的安全。茶叶卖得好,茶农的日子也越来越好,随着“茶业+”模式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受益,茶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23年全村茶叶人均收入达10600元,占农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串珠成链 多元融合激活力

乡村振兴仅有产业远远不够,如何既发展独特性,又体现多元性,立足村情实际,利用独特优势强龙头、补链条、促融合、谋发展?近年来,印潭村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巧联结”嵌入“产业链”。坚持把群众增收放在首位,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就近就业为原则,以帮扶结对为载体,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增效农户增收的“双增”效果。该村针对小农户弱、小、散特征明显,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的发展短板与难点,一方面,不断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成立浙头洋粮食种植合作社、白石洋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顺辉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个专业种植合作社,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采取党支部领办,“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中,吸纳180余户农户合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对接在外经营超市的50多户乡亲积极推销家乡优质农副产品,有力促进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

农文旅”串起“风光游”。印潭村地处景山林场万亩绿色林带、闽东北著名三关虎墓景区核心地带,素有“民俗信仰、生态天堂、养生去处、自然景观”之美誉。该村以虎墓信仰宗教文化为魂,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充分挖掘沉睡旅游资源,打造“传统村落+宗教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网红打卡地。定期举办儒释道文化节,吸引各方游客云集而来,走绿色林带,看湖光景色,观乡野美景,听松涛虎啸,品田园鲜果,邂逅别样精彩,全身心体验与享受“养眼、养心、养身、养神”的独特情趣,让休闲游客慢下来,度假游客住下来,“风光游”渐成态势,游客逐年增多,势头正劲。

增颜提质 标本兼治焕生机

在乡村振兴发展蓝图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印潭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特色田园美丽村庄建设有机结合,绘就“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人和”秀美画卷,实现从青绿山水图到经济活力图,从风光田园诗到幸福宜居景。

“一时美”演变“一直美”。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围绕推进“四美”(山水自然美、村庄整体美、产业品质美、乡风真善美);实现“四净”(庭院净、居室净、厨房净、厕所净);达到“一规范”(房前屋后物品摆放规范)的目标:一是引领带动促参与。发动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带头,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不做“旁观者”不当“局外人”,通过开展“村庄是我家,美丽靠大家”活动,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清洁家园,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让人居环境整洁成为每个村民的“家务事”。二是达标提升见成效。由外向内,由表及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彻底告别“脏乱差”,实现“绿富美”。通过推进村内房屋立面改造,提升沿河绿化景观,有力推动人居环境由达标向提升,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提气质”跃上“升品质”。以“乡景、乡韵、乡味”为基,绘就“景美、村净、物丰”画卷。该村以村主干道为轴,以生态水系步道和茶园观光道为环,打造“一轴二环三区”宜居宜业宜游“世外桃源”。目前正全力建设河道景观,水系连通、水美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1公里的防洪堤岸及健身栈道,有力促进整个村庄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村党支部书记李福清告诉笔者,如今的印潭村青山环抱,绿水相依,地净路畅,生态宜居;庭院美观,村美民安,村在景中,人在画中,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正朝着宜居宜业和美村庄蝶变。

塑形铸魂 共同缔造谱新篇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稳固基石。如何改进治理方式?如何涵育文明乡风?如何提升幸福指数?这是建设和美印潭的一大课题。

“新农村”还要“新农民”。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印潭村秉持建设和美乡村不但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不但要有“新农村”还要有“新农民”的理念,坚持文明实践推新风,文明乡风凝心力,文明有礼树榜样。一是构建“三百领地”。建立百姓大讲堂、百姓大舞台、百姓帮扶队,引导全体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营造和谐文明社会氛围。二是构建“精神高地”。通过建立“三墙”(爱心墙、文明墙、清洁墙)、“三榜”(好人榜、卫生榜、新风榜)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构建“培根阵地”。以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为阵地,开展“文明植阡陌,新风沐印潭”活动,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打造精神富足,生活安宁,致富有路新印潭。

“四共同”叩开“幸福门”。共同缔造的核心在于共同,关键在于参与,落脚点在于成果共享,民生福祉普惠。印潭村坚持和美村庄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村庄共管,成果共享的“四共理念”,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工作思路,一是打造“党建领航,产业抱团,以强带弱,成果共享”发展新模式。让每一个产业,每一个农户都成为印潭振兴的动力源泉,有效促进“先富带动后富,大户引领小户”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二是构建“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治理新格局。设立“议事亭”架起“连心桥”,采取支部“搭台”党员“示范”群众“点单”的方式,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唱响“亮身份、作表率、领责任、争先锋”党建主旋律。开展“我是党员我光荣,我是党员我承诺”活动和“振兴新印潭,我来当先锋”行动,把建强基层堡垒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党员干部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干事创业精气神愈发高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通讯员 何家进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林翠慧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