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霞浦新闻

“舞”出风韵——霞浦牙城鱼灯重放异彩

2016-10-23 10:17 来源:宁德网

宁德网消息(徐烽/图 杨洋 夏斌/文) 近日,记者来到霞浦县牙城镇后山村浮山头自然村,当地村民正在为今年春节期间的鱼灯表演制作道具。

据悉,杨氏鱼灯一般只在春节期间表演,通常每三年举办一次。每到春节,一条条工艺精良、设计精美的鱼灯,穿梭在大街小巷,寄托着人们对“年年有余”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该村以杨姓居多,鱼灯表演又被称为“杨氏鱼灯”。

杨氏鱼灯的制作非常精致费时,大约需七天左右才能完成,其流程有选篾、绑扎、裱糊、装饰等。

绑扎过去用麻线,现在一般用铁线代替。鱼灯骨架全部用篾片绑扎成形。以制作鳌鱼为例,它龙头鱼身,需要绑扎部位有头、眼、上下颚、须、舌、角、尾等。此外,背鳍部分要留有透气散热孔,腹部一旁留有小门,以便存放蜡烛。整条鱼从鱼头到鱼尾需用6条篾片贯通,而鱼下颚和鱼尾用空心竹筒处理成活动关节,在舞动时可自由上下合拢张开或左右摇摆。

接着是裱糊,即用白色棉纸全部裱糊完毕。最后是装饰。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多种颜色的纸进行装裱区别。而制作鱼灯过程中,最耗时、最关键的当属贴鳞。根据传统,鳞一般采用红色。先用有一定厚度的红纸剪成鳞状,再用手帕用力旋转去拖,形成规则的褶皱,再按一定的规律一张一张地粘贴,每张鳞之间还要有一定的空隙,实际表演中不仅是能保持亮光,还可以在表演时做照明之用。

据介绍,杨氏鱼灯种类繁多,主要由元帅爷灯(当地供奉的田都元帅香位)、龙珠、鳌鱼、鲫鱼、金鱼、鳖、虾、三脚蛤蟆(即刘海钓金蟾的传说)、走马灯等组合而成。表演时,以龙珠为首,鳌鱼、鲫鱼辅之,其他鱼灯则在队列旁作一定配合性游走。

“一场表演需18条鱼相互配合方可进行。” 杨齐敏告诉记者,其表演动作有打圈、鱼翻白、半边月、剪刀破、梅花操、交螺、篱笆操、洗角、现珠等,多为模仿鱼的腾挪、翻滚、进退、起伏、上下翻舞等互相穿织频频嬉舞的动作,表现出异彩纷呈,栩栩如生的鱼群欢跃、畅游大海的美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鱼灯表演中还配有乐器伴奏,俗称“鱼灯鼓”。由于表演通常在夜间,舞者看不清前方鱼灯表演节目的变化,只能根据乐曲的变化来判断表演内容,并在音乐中保持协调一致,古代就有“鼓看鱼,鱼听鼓”之说。表演结束后所有的鱼灯全部焚化谢神。

由于鱼灯表演所需人员多、制作耗时长,一直难以组织,曾连续16年中断传承。

从2009年起,浮山头村理事会开始连续组织专门表演,对村民进行针对性培训。目前,“杨氏鱼灯”正在申报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传承。

责任编辑:smq

关键词

鱼灯 表演 杨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