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 义务清扫滩涂桥
宁德网消息(记者 林强 文/图)汐路桥是建在滩涂上的桥,位于霞浦县沙江镇竹江岛(村)至小马村之间。日前,记者见到了在汐路桥上清扫路面的人,他叫郑竹宝(如图),是建造汐路桥的郑氏(第十代)后辈,现年62岁。他传承了造路先辈们一代接一代清扫汐路桥的善举,已义务清扫汐路桥9年时间了。
老郑告诉记者,这条汐路桥涨潮时没入海水中,潮水退去后,是竹江岛上人步行去内地的唯一通道。但退潮后路桥面上有很多淤泥,行人容易滑倒,所以要经常清扫。
据《霞浦县志》记载,此桥为清乾隆年间由乡绅郑绣轩倡建,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竹江岛先民郑启昂耗巨资建三年而成,后被潮水冲垮,其子郑琼森又进行三次大修才得畅通。由于地处海涂泥泞中,建路时,路基用松树打桩、铺垫杂木草皮,然后铺上条石横竖三层砌成。全长3651米、最宽1.8米,途经六座桥,最高2.9米。其中有四座桥,桥孔上下二层,边有小孔,具有排潮防潮作用,是目前国内罕见的海埕石路桥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埕古代石桥,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汐路桥曾被废弃7年之久。2014年,霞浦县政府拨款近百万元,采取以旧修旧的方法,对损坏坍塌的部分跨越港汊石桥以及石垛进行修复,对塌陷的桥身进行提升和抬高,对汐路桥进行全面清淤,使其重现昔日风彩。
驻村干部张邦德告诉记者,郑氏后辈们的善举无不让方圆乡亲们所称道。下一步,竹江村准备在汐路桥上安装几处自来水龙头,用水清洗让扫路人更省力一些,路面也会更干净。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