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东山村精准帮扶拔“穷根”
宁德网消息(夏斌 文/图)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村民楼房的外墙装修一致;穿村小溪的溪水清澈见底;畲族风情的墙画别具一格;“造福工程”新房前、村头大树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惬意地享受着冬日艳阳的温暖。初冬时节,笔者来到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看到了这一幅幅令人心动的场景。
茅草屋没了
地处霞浦县三沙镇西部的东山村,共有1个自然村,413户1560人,是老区、少数民族村,其中畲族人口1150人。是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村寨,也是县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群众收入以紫菜养殖加工、近海捕捞、农业种植、就近务工等为主。
尽管东山主村依山面海、交通便捷。然而,1997年前,罗五、胡家山、白岩里等几个自然村的22户80多名群众,仍分散居住在山高路陡、自然条件恶劣的偏僻深山里,部分群众住的还是茅草房,生活极其贫困。
为此,近二十年来,霞浦县委、县政府持续在东山村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造福工程、异地搬迁扶贫等一系列措施。
“我们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茅草房改造。”东山村党总支书记钟祖钦说,对地理环境条件较好的村,进行就地拆除,补助资金在原址新建砖瓦房,而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则异地选址整村搬迁。
从2006年开始,霞浦县结合“造福工程”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后将远离主村、边远偏僻的二坑、三坪等155户群众,集中搬迁至东山主村,建设了二坑、三坪两个“造福工程”新村小区。昔日低矮破旧,透风漏雨的茅草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楼房。与此同时,多个村庄的学童,也全部进入办学条件良好的中心村小学就学。
村庄美了
走进东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统一设计、造型别致的崭新楼房;一株株生机勃发的景观树;一片片修剪整齐的绿草地;整修一新、流水潺潺的小河穿村而过;还有别具一格的畲族赛歌台……
针对“造福工程”新村建成后,基础设施薄弱影响村民生活的实情,村里不等不靠,抓紧完善基础设施。
村里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修建了“造福工程”新村的公园式休闲场地、老人活动中心,硬化了村主干道,翻新了村委楼,疏通整修了穿村小河等。
“这里原来是块小空地,堆满垃圾杂物,行人都要掩鼻而过。”来到村休闲广场,钟祖钦指着赛歌台说,村里把它修整后,盖了具有浓郁畲族特色的赛歌台,空余场地作为村民休闲活动中心。
除了完善主村的基础设施,村两委同时注重其他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建设,促进全村均衡发展。
毗邻主村的墩柄村,有百年古树名木上百株,是少有的天然休闲观光地。村两委因地制宜,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完善了通村公路和其他配套设施。同时,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开辟古树名木基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休闲。
与此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800多万元,对村旁的大龙溪溪岸等部位进行整修,既确保了过洪安全,又给村中增添了新的休闲景点。
近年来,东山村结合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建设,累计投入66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村饮水工程改造、村道路面硬化、绿化,东山溪河道整治,休闲广场、老人活动中心建设等,全面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完成沿街立面改造,努力打造特色民族村寨,切实改善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腰包鼓了
“造福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善了东山村群众的居住条件。然而,村民的收入依然偏少。
安居还要乐业。村里按照“搬得了、稳得住、发展好”的目标,着手谋划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根据本村地处三沙湾畔,养殖紫菜历史悠久,所产紫菜质量上乘这一特色村情,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群众发展紫菜养殖,将这一传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2009年,村中9位年轻的经济能人,联合成立了专营紫菜养殖、加工、销售的“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们适时动员引导村民参加合作社,以达到抱团发展,打破传统紫菜养殖模式,做大做强这一传统主导产业,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目的。”钟祖钦说,同时,借助这一平台,要求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用工,尽量向村民倾斜,尤其是贫困村民。
“对从山区搬入的村民,由主村养殖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海上养殖技术。”钟祖钦说,同时依托合作社,引导帮助他们大力推广紫菜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和紫菜加工业。
目前,全村共有85户村民从事紫菜养殖,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值3100多万元。全村共合资创办紫菜加工厂14家,年产紫菜干品1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
村里还巩固发展特色种植业,将村原有荒废的300多亩果园,以承包形式,种植蜜柚。目前,300多亩四季柚已陆续进入收成期,年产值60多万元;全村改造低产茶园630多亩,推广种植茶叶新品种,茶叶产值翻番增长,产值由原来的100多万元,翻番增长到220多万元,120多户茶农收入明显增加。
此外,村里还借助村庄毗邻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的优势,加强对村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并采取推荐入园的方式,先后推荐200多名村民到园区企业上班,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2013年,精准扶贫开始后,霞浦县更是加大了对东山村的帮扶力度。
县、镇科级干部在村里开展了“四帮六送”(帮助制定一个脱贫计划,帮助落实一项脱贫项目,帮助拓宽一条就业渠道,帮助提高一项致富技能,以及送观念、送政策、送培训、送信息、送岗位、送资金)活动。同时实行一户一策,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1-2个稳定增收项目。
近期,挂钩县、镇干部多方筹资50万元,以合作社的模式,发展牛羊养殖,切实解决了15户贫困户的增收问题。
东山、二坑、三坪等村实行村村联建,共投入100万元,在陇头台水中心建设沿街商铺,用于经营销售本地和台湾特色产品,既增加了村财收入,又为扶持贫困户增收提供了平台。2015年,东山村人均纯收入11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
昔日贫穷落后的边远畲村,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春风吹拂下,正拔去“穷根”,嬗变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海特色畲族村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