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水门乡大坪村徐孝钦:乐当“鸭司令”
宁德网消息(记者 茹捷 通讯员 陈英 文/图)连续下了几天雨后天放晴了。3月14日,霞浦县水门乡大坪村养殖户徐孝钦赶忙将关了多日的鸭子放出户外自由活动。
徐孝钦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养鸭场共有3座鸭舍可养鸭子近3000只,下个月,他打算增建一座大型鸭舍,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新建一座2000只鸭子的鸭舍成本需要1万多元。以一年销售两批鸭子计算,如果价格稳定,一年不到就能收回成本。”徐孝钦兴奋地算着收支账,言语中透出的喜悦与信心,与两年前判若两人。
今年40岁的徐孝钦早年在家务农。2012年,为了多挣些钱,他与外村的青壮年一同外出打工,在古田县一家磨石厂工作。虽说工作有些辛苦,但收入颇为可观。正当他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够攒足钱翻新老屋时,不幸突然降临了。那一年,他工作时因操作不慎,手臂被卷入磨石机,造成左手臂粉碎性骨折,手神经受到重创,再也做不了重体力活。无奈之下,徐孝钦只好黯然回乡。
回家后,徐孝钦重新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3亩水稻田、1亩茶园成为徐孝钦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对于有着体弱多病的双亲和年幼女儿的家庭,务农的收入远远无法满足日常开支。面对生活压力,2014年,徐孝钦又萌生外出打工的想法,他乘上了前往福州的客车。但由于左手伤残,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接纳他。在福州呆了近半个月后,带着失落又重新回到家乡。今后的生活何去何从?徐孝钦感到一片迷茫。
徐孝钦一家的困境引起了村两委的关注。2015年,村两委将其列为精准扶贫户,并动员其在村里发展养殖业。“对于养殖我并没有太多经验,不知道能不能养得好。而且养殖还得投入不少成本,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对于村里为他“端”上的致富“菜”,徐孝钦心中打着鼓,迟迟不敢“下筷”。
为了消除徐孝钦的顾虑,县挂职帮扶领导在原有每户2000元扶贫生产资金的基础上,又为他争取了8000元扶贫金。乡政府还针对他的情况,邀请了技术人员专程上门为他进行养殖技术培训……2015年7月,徐孝钦带着县、乡、村为其量身订制的“精准扶贫套餐”,踏上创业路。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不到5个月,第一批1600多只鸭子顺利上市销售。对于如何打开销路,从未有过经商经验的农家汉子犯了难。在了解情况后,乡政府和村两委干部积极为他跑渠道、做推广,终于1600只鸭子顺利销售一空。这一次徐孝钦净赚1.6万元。挣到“第一桶金”后,徐孝钦卸下了心里最后一丝忧虑,甩开膀子,全心全意发展起养殖业。
2016年,徐孝钦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争取到了1.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资金足了,发展步伐随之加快。徐孝钦新建了2座鸭舍,将养殖规模扩大至近3000只。由于之前的销售打下良好的口碑,这次不用乡里出面,徐孝钦的鸭子迎来了热销。为了解决应接不暇的订单,他还购置了一辆运输车。到了年底,徐孝钦一算,这一年他靠养殖净赚近4万元。
如今,徐孝钦一家的生活已经摆脱了贫困。他终于圆了多年来的夙愿,对老房子进行翻新。“现在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这些改变,多亏了县里的扶贫好政策。”徐孝钦乐呵呵地说。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