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容山纳海 立新致远
霞浦新城区
宁德网消息 阳春时节,万物勃发。
4月10日,霞浦县“六位一体”工作现场会在有“海洋重镇”之称的溪南镇召开。
地处三都澳侧畔的溪南,山海资源丰富,物阜民丰。来自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到现场观摩了包括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民生工程、村级组织建设等亮点、典型工作,增进学习交流。
此次现场观摩会,旨在通过学习借鉴,分析差距,典型带动,着力以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以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城乡面貌和形象,以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指数,以脱贫攻坚助推群众致富奔小康,以基层党建引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最终为打造“六个霞浦”奠定坚实基础。
霞浦,这个古老温麻船屯的所在地,正满负“实力、活力、魅力、生态、人文、幸福”大礼包,承载着“生态型工贸旅游海湾城市”梦想,展开风帆,驶向改革的深蓝大海。
鼓足动力之帆 产业提质增效
霞浦九个文化设施综合体
3月底,福建省闵亿源工贸公司总经理叶志勇从美国波士顿国际渔业展上满载归来:3000多吨、货值约2800万美金的参展订单,为公司水产品叩开了美国市场。
闵亿源是霞浦今年重点扶持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2015年,企业发展格局调整重组,由单一销售向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及农渔休闲旅游开发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转型。去年,企业总投资1500万元的水产品精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在霞浦经济开发区落地,投产在即。
这些年,食品加工产业已成为该县产业发展的重头戏。
据统计,2016年该县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65家,完成产值93.07亿元,同比增长47.7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56%,霞浦还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扬名一方。
产业发展是霞浦这艘航船的动力之帆,只有做强做大这面帆,才能保证远航的动力。
面对产业层次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一县情,霞浦县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
县里一方面,抓产业提升。综合运用技术改造、经营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食品加工、汽摩配件、不锈钢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以东吾洋食品公司上市为契机,推动东吾洋、钦龙、新日鑫等企业扩能增效,加快培育引进2至3家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食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真正打造食品工业强县。另一方面,抓平台打造。重点推进霞浦经济开发区、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高科技机械装备园区三个万亩园区建设,推动一批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落地生根,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将霞浦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产值超百亿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成产值超百亿的蓝色海洋经济示范园区,霞浦高科技机械装备制造园区争取在3至5年内形成初具规模的高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目前,霞浦县逐渐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发展体系。201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完成产值153.67亿元。
塑造优美形象 提升兴业环境
海带丰收
这是一个惊艳于世人、富有历史韵味且又有现代观感的美丽乡村——沙江镇小马村:进村口的公路边是一个新修的临海公园,公园旁是用大鹅卵石修筑的古城墙。依城堡远眺海景,令人心旷神怡。
小马村位于沙江镇东南部,背倚黄瓜山,东临东吾洋,是个半海半农、畲汉同居的传统村落。近年来,小马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和旅游观光的滨海新村,已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张“特色名片”。
小马村只是霞浦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县共完成了52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又有18个村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通过美化塑形、秀出美景,打出名片、集聚人气、带来商机、加快发展,已成为霞浦全民共识。
近年来,霞浦县坚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题,注重规划引领,着力基础先行,突出产业带动,以文化筑魂,建设宜居家业、村强民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取得明显成效。
规划引领,彰显特色。各地结合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要素,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整体规划,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家一品”的建设格局。如,三沙东山村和溪南半月里畲族文化特色、三沙东壁村摄影文化特色、沙江小马村历史文化内涵、松城涌山村林下经济田园风光等各具特色。
基础先行,改善环境。主动对接用好用足上级政策,多方争取资金、项目支持,不断完善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积极抓好村庄保洁、河道治理、垃圾清运等工作,集中打造一批示范村,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产业带动,加快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富民强村并进,充分挖掘美丽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水乡渔村等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到乡村“吃、住、行、游、购、娱”,促进农民增收。
在人居环境治理上,霞浦县突出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配套;突出整治重点,持续强化村容村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尤其是加强海漂垃圾治理;突出机制完善,防止因管理不善导致的环境卫生问题,使城乡环境永葆整洁。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