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老师的喉咙开嗓——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课堂见闻
张玲为学生进行听声辨物的训练。
宁德网消息(记者 茹捷 通讯员 陈清 文/图)“小朋友,请跟老师一起读,一条围巾UI、UI、UI……”5月19日,走进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霞浦特教校”)聋儿语训班,记者看到,当班老师张玲正给一群特殊的孩子上课。
班上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听觉存在障碍,语言能力缺失,无法与人交流。这已是张玲入校以来带的第二批学生。
2013年,从特殊教育手语翻译专业毕业后,张玲从河南应聘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滨海城市——霞浦,开始了她特殊的教育生涯。
来到学校后,张玲被分配到聋儿语训班。当时全班10多个孩子,能喊出“妈妈、爸爸”,已算是班上基础最好的学生。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张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用乐器训练孩子们的听力识别度,让孩子们摸着她的喉咙感受声带震动,每天反复成百上千次发同一个音,只为让孩子们记住她的口型……
耐心、细心换来的是孩子们一天天的进步。从听得见到听得清,再从听得懂提升到能表达。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第一批学员中的孩子们听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5名孩子基本实现与人无障碍交流,转入正常小学。
在张玲的电脑中保留着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孩子正在看着图片与她进行着交流。“这是哪里啊?”“这是动物园。”“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啊?”“有狮子、老虎、猴子……”
视频是在一年前拍摄的。视频中的这个孩子叫小平(化名),是张玲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这段视频是去年小平离校前张玲拍摄的纪念短片。这个入校时只会“啊啊”叫的孩子,如今已转入正常小学。
“前段时间,孩子的妈妈还特地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在考试中语文、数学都考了90多分。”谈到这,张玲脸上流露出满满的幸福。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些“天使”的翅膀受伤了。在霞浦特教校内,为了让这些受伤的“天使”能够再次振翅飞翔,学校和老师们倾注了大量心血。
“目前,学校内共有各年龄段的学生145人,这些孩子在智力或听力上存在障碍。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学校始终坚持‘恒爱如春,快乐共享’的办学理念,摸索着切实可行的特殊教育之路。”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兰景秋说。
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是霞浦特教校内人数最为庞大的群体,占到学生总数的八成多。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成长,该校还采取了“9+4+1”的教育模式。
“我们把一周分为14个半天,其中9个半天是学校集中教学,4个半天(周六、周天)为家长家中教育,一个半天则为社区实践日。在实践日里我们会安排孩子们到社区的超市、公交车站、餐厅等公共区域,指导孩子们掌握购物、乘车、点餐等基本生活技能,通过这些实践,增强他们自理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与陌生人的交流能力。”兰景秋说。
如何帮助这些特殊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实现自立谋生?该校为此专门开办了职教班。将16岁至20岁之间,已具备一定自理能力的学生纳入其中,通过开设烹饪、缝纫、家政、销售等课程,提升学生就业谋生能力。
在职教班上,记者见到了17岁的小桂(化名)。小桂是名弃婴,从小被一对好心的老人收养。8岁那年,因为智力障碍,小桂进入了特教校。9年过去,曾经的小男孩如今已长成了小伙子。去年,智力和自理能力明显提高的小桂转入了职教班。通过一年多的专业培训,如今已掌握了烹饪、缝纫、保洁等多门专业技能。
再有一年多,小桂将离开熟悉的学校走向社会。对于今后,单纯的小桂并没有远大的抱负。“自己工作挣钱,好好孝顺爷爷奶奶。”这是他唯一也是最大的愿望。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