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焱红/又见半月里
半月里在不经意间见了又见,一次次来过、路过,便喜欢上这个隐秘在山坳里的畲族村庄。半月里,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村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使得这个村庄远近闻名。一个半月形的村子,沿袭了300多年的光阴,演绎着一个好学勤劳的民族。
清晨的半月里褪去一层淡淡的薄雾。春天来的如此明丽,墙角伸出几支艳丽的小花,幽静光滑的乡村路,延伸着春色几许。我什么都不带,却又带着对往日的回想,轻轻踏在春色里,平平仄仄的台阶中,裹挟着灵魂的自由,呼吸着湿润的青草涩涩的味道,喜欢这样的简简单单。
早春的凛冽冲击着昨日的良宵,乍暖还寒,也将半月里涂抹了一份寒意。几年前来半月里,也是这样三月时节,不知是当年清清淡淡如我,还是如今积压杂事甚多?眼前的半月里,平添一丝忧伤,当然,只是淡淡的而已。像闪电划过的,一道瞬间而已。
村口圆形的广场,一眼可见的便是龙溪宫。在蓊郁的大榕树环抱下,龙溪宫仿佛矗立着一种沧桑。站在时光的黄昏里,在龙溪宫的檐角下,春天的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折射在墙上,历史如云烟,又一次重现。
龙溪宫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背靠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鼎山,硬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由斗、升、翘、昂、拱组合。依次为大门、戏台、众厅、神厅、神龛等。宫中供奉有畲民信仰的神像——海神妈祖,因而畲族也称为“下海的山哈”。
古戏台、残缺的窗棂、青砖白瓦,飞檐翘角都还在。300多年的历史,谱写着数十代雷氏后人勤劳生计的故事。在岁月的繁衍生息中,昨日的烟波浩渺和着古戏台的余音,在梁间缭绕,转角的门窗开启了新的光芒,一缕光烟呢喃着昨日的芳华,烟尘中,细诉着半月里这个小小的畲村代代传承的故事。
在半月里,听到更多的是畲民好学的故事。这一切还要从村子的历史说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半月里的祖先雷文寿从福安迁居此地,开始了繁衍生息,他的孙子雷志茂从小喜文学武好地理,曾在福州学习地理术三年,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雷志茂把福州一位李姓汉族女子迎娶回半月里。夫妻俩夫唱妇随。当年24岁的雷志茂为了教育子孙,他将祖先流传下来的“畲族祖训”编成了歌曲,经过几代畲民的修改,制定“好学”为半月里村规。
曾经的半月里,传说有“一门五秀才”的佳话。雷国胜是雷志茂第十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传承人。他对我们说起了先民好学勤奋的故事:半月里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雷世儒考取武秀才起,至光绪年间,先后考取文、武秀才共五个,分别是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上。雷步缘、雷步武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在福宁府考取秀才,二人同科得中。畲族子弟崇尚识字习武,好学之风代代相沿。清末,在当时福宁府开办的不到20所畲族私塾中,半月里就占有3所。
春天的半月里,湿润中透着青草的光芒,氤氲着水汽的温润。早春,虽没有那份生冷,却藏匿着岁月的变迁。春的色彩装点着这个清新而透亮的村庄,无处不在的力量,摇曳着季节的更替。在一个古朴的雷氏古宅门前,雷氏主人种了一畦油菜花,三月的暖阳下,春风拂过,黄色的油菜花枝头震颤,映衬着素瓦青墙,这一刻仿佛行走在江南。
绕过曲曲折折的鹅卵石小路,村寨的宅院在两旁,沿着石阶向上行走,一路向阳。月牙走廊环绕着半月形的村庄,村中心的一棵大榕树环抱着整个古朴的村落,把这里的畲民们紧紧地包围在一起。村里的人们看到客人的到来,总会热情地打招呼,也常邀请客人到家里吃乌米饭。在这个畲村,“好学”的村规得以传承300多年,他们因好学而达理,和睦也团结。
站在山坡顶上,村寨鳞次栉比的青灰色屋檐错落叠加,重叠的画面,带着岁月的磨砺,这份景致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半月里的每一个子民,日复一日地走在月牙走廊,拾级而上的台阶,通向天空的明朗。畲家女孩沿着月牙走廊唱着畲歌到山里采茶,也许就在茶山上,偶然的瞬间遇见了心动的阿哥,也许是在茶山上重复着一个爱的故事。故事总是这样动人,幸福也来的不经意。半月里的畲族婚俗传承了300多年,也传承着畲族人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畲族婚俗在远远近近的村子闻名遐迩。待嫁的红颜、漂泊的商贾,都可以是故事的主角。唢呐声声,奏响了幸福的章曲,凤凰装的盖头下,透着亲人的嘱托、离别的寄语和故乡的倾诉,送亲的队伍穿过山林,欢笑声声,通往心中的家园。
又见半月里,原来它是一坛醇香的酒,越久远越香醇……
(题图摄影 徐龙近)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