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色引擎”助力脱贫攻坚
宁德网消息(宁德晚报记者 周晓京 文/图)今年76岁的洪雪玉最近刚入住霞浦城郊的江边新苑小区。去年,她还是江边村生活最艰难的贫困户之一,但今年开始,她已经不再是贫困户。尽管新房内天花板和部分房间墙面尚未粉刷装修完毕,但她对自己能入住这样亮堂的套房感到心满意足。“过去的土木老屋,一下雨就房顶漏水,一到台风季节就担惊受怕,现在,每天都能睡安稳觉。”洪雪玉告诉记者,目前,她还通过村干部的帮助,获得贴息贷款3万元入股亲友的干洗店,每月可以分红500元。她还加入江边仓储项目进行择股量化分红等。这些都极大保障了她未来的生活需求。
“我们面前这个小区就是江边造福工程一期‘霞美花园’,二期就是对面的‘江边新苑’。每套120平方米,目前入住山区群众283户9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4人。”霞浦县松港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江边扶贫党总支书记林封灏介绍,“五年前,这里只是一座荒芜的小山包,这些群众大多还居住在地理偏远、交通不变、条件恶劣的山区自然村,群众难以脱贫致富。”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江边村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方面苦下功夫。
强化组织引领,解决“搬得出”的问题。街道党工委牵头,江边村党支部联合八斗贝、利洋、岭头等3个山区村党支部组成理事会,协调发动江边村群众出让66亩土地,筹备建设造福新村。各村党支部开展“三访”行动(访特殊群体;访各自然村群众;访老弱病残人员),做到“政策宣传到位,民意收集到位,困难解决到位”,解除了群众顾虑。同时,充分发挥党员“三带”作用,即带头主动搬迁、带领挂钩搬迁户、带动观望等待群众搬迁,38户党员户带头签字 搬迁,带动其他贫困户积极响应。一期工程于2015年7月全面竣工并搬迁入住,二期工程现已完成全部主体建设,正进行内部装修,陆续搬迁入住。
“建设过程可谓历经艰辛。”林封灏介绍, 当时在预算时,1套120平方米套房最少需要资金15.5万元,但是街道财力匮乏、群众手中无钱,真是一筹莫展。对此,各村党支部积极对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搬迁户争取每户8万 元低息搬迁贷款资金;还对接民政部门,为搬迁户争取每户人均3000元造福工程补助款,并整合旧村复垦、少数民族等政策叠加补助,基本上解决了资金缺口。
区域联建推动,解决“稳得住”的问题。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入中心村,新型的农村社区初具规模,然而,一系列的服务管理难题也伴随而来,人口多元、需求差异一直困扰着街村两级,为解决这些问题,松港街道改变以行政区划为单元建立党组织思路,通过区域联建、双核联管,于2017年2月成立江边扶贫党总支,推行以“红色阵地、红色细胞、红色联盟、红色物业、红色产业”为主导的党建引领助推扶贫攻坚模式,和“规范化、多元化、一体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让群众安居乐业。
强化党员示范带动,解决“能致富”的问题。村党支部通过上门访谈、宣讲等多种渠道宣传“下山定居当自强”的理念,教育引导党员 群众坚决摒弃“安贫乐道”“等靠要”落后思想,激发创业脱贫激情,实行致富党员能人帮扶“l+N”模式,每名党员骨干联带若干个搬迁群众,通过传授技术、资金扶持,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此外,街道党工委也把发展村级集体经 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利用市县两级的帮扶政策和资金,在江边村建设仓储项目。
“当时,仓储建设还是新生事物,部分群众对此嗤之以鼻。”林封灏说,江边党总支多次牵头召集各联建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先后召 开20多场项目听证会,恳谈会,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终于让党员群众、村民代表放下心结和包袱,同意无偿出让近12亩村集体土地的20年使用权,通过“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与3个山区村共建仓储,无偿供山区村受益20年。
“目前,已建成一期厂房2700平方米,可存储约5000吨货物,由企业承租,每年可实现租金收益30多万元,全部作为各联建村村财收入。现在,我们还在筹划仓储二期建设,建成出租后每年还可增加30多万元收益。”林封灏说道。
“在去年策划仓储项目时,我们扶贫党总支就议定,仓储收益优先用于补助需要街道兜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吸收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53人,参与新股量化分红。此外,承租企业如有用工需求,必须优先招录江边中心村和各联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困难群众。”林封灏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有13名建档立卡扶贫户及困难群众在此从事保安、保洁、搬运等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1000多元,实现了在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的同时,又让困难群众参与就业增收的“双赢”。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