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霞浦新闻

党旗引领拔“穷根”——记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党总支

2018-07-12 10:15 来源:宁德网 夏斌

宁德网消息(夏斌)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村民楼房外墙装修一致;穿村小溪清澈见底;畲族风情墙画别具一格;“造福工程”新房前、村头大树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惬意地享受着夏日清风。盛夏时节的东山村,一派业兴人旺、欢乐祥和的景象。

地处霞浦县三沙镇西部的东山村,共有413户1560人,是老区、少数民族村(畲族人口1150人)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村寨,也是县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62名。

20多年前,东山村的胡家山和毗邻的二坑、三坪等几个村的150多户群众,分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僻深山茅草房内,生活极其贫困。

1997年和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两次专程深入东山村调研茅草房改造,并对茅草房改造作出重要指示。

村党支部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此后的20多年间,在省、市、县统一部署下,集中力量,因地制宜,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造福工程、异地搬迁等一系列措施。

“我们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茅草房改造。”东山村党总支书记钟祖钦介绍说,先后将远离主村、边远偏僻的155户少数民族村群众,集中搬迁至东山主村,建设了二坑、三坪两个“造福工程”新村小区。

至2010年,东山村先后改造茅草房、实施异地搬迁达155户600多人,从根本上改善了边远山区群众的居住条件。

“造福工程”新村建成后,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又对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660多万元,全面完善了水、电、路、休闲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特色民族村寨,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安居还要乐业。东山村党支部按照“搬得了、稳得住、发展好”的目标,着手谋划发展经济,采取引导海上养殖、近海捕捞,发展山区传统农业项目,引导转移务工三大措施,增加群众收入。

该村党支部引导主村村民、养殖户,依托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从山区村搬入的村民,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海上捕捞、紫菜养殖技术和紫菜加工业。

目前,该村共有85户村民从事紫菜养殖,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值3100多万元。全村共合资创办紫菜加工厂14家,年产紫菜干品1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还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巩固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业。目前,村中300多亩四季柚,陆续进入收成期,年产值60多万元;630多亩高优品种茶园,年产值由原来的100多万元,翻番增长到220多万元,120多户茶农收入明显增加。

村里还借助毗邻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这一地理优势,积极与园区沟通联系,先后推荐搬迁群众200多人入园就业,实现就业转移,增加收入。

2013年,该村党支部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在挂钩帮扶单位霞浦县委办的全力支持帮扶下,对全村23户贫困户,分别采取成立养牛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引导到合作社、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企业务工,发展短、平、快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家禽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至2017年底,23户77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2015年,结合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东山村党支部探索推行“支部联姻、村村联建”的党建机制,在维持村级行政区域、村民自治主体、集体资产产权、财务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将东山、三坪、二坑3个联建村党组织合并,成立东山村党总支,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党总支引领、强弱支部联姻、优劣资源互补,走“抱团式”发展的路子,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持续增收,推动全村社会经济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7年,东山村国民生产总值1.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385元,增加到1.5万元,村财从零收入,跃升到15万元。该村先后获得“全国特色村寨”、宁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昔日贫穷落后的边远畲村,在鲜艳党旗引领下,正拔去“穷根”,嬗变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海特色畲族村寨。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东山村 茅草房 紫菜 搬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