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生态理念让荒芜茶山变成了聚宝盆
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和润茶业的工人正在基地里采摘茶叶
宁德网消息(林志勇 黄起青 庄严)高山云雾出好茶。平均海拔800米,素有“云端之城”雅称的周宁县,良好的气候、土壤滋养孕育出了10.77万亩的茶园。随着公众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茶企、茶农转变观念,往生态化、品质化、效益化的路子上探索转型。
荒芜茶山 生态机缘
周宁县纯池镇前溪村的茶叶基地,一片绿意盎然,秋雨后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茶叶的清香。和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阮承满边走边说:“这垄垄茶树,这片片茶园,可以说是‘逼出来’的。”
年过花甲的阮承满,与茶叶结缘已久。早在1998年,他和家人即赴上海经销茶叶。多年用心经营使得家族企业硕果累累,在全国各地开设营销网点30多个,茶叶生意的触角更是从全国向亚欧美延伸。
然而,2009年,一批发往日本的茶叶让阮承满很是受伤。“一个集装箱的茶叶,量比较大,简单开箱看了下就发出去了。”阮承满惭愧地说,因为没有认真检查,导致整批茶叶中有一半是劣质茶,不仅亏了钱,也影响了声誉。生意越做越大,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呢?
转眼到了2014年清明节,阮承满的妻子、孩子回老家前溪村扫墓,沿路看到荒芜茶山上的一株株老白茶树,在荒草掩映中长出了嫩绿的芽。
“这不就是现成的茶叶基地吗?”
据了解,这些老白茶树是1972年种植的。1999年由于筑坝修建芹山水库,大部分村民迁往其他地方,再加上城镇化发展步伐的推进,村里人逐渐到大城市谋生,成片的白茶树无人打理,渐渐荒芜,处于野生状态。这些两三米高的老白茶树,就像是藏在深山里的“生态宝藏”,若能好好地挖掘,价值将不可估量!
阮承满立即回乡成立了和润茶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那年夏天,顶着烈日酷暑,阮承满与合伙人吕明海挨家挨户商讨抛荒的老白茶树地的承租事宜,最终以每亩150元向51户村民承租了400多亩老茶树,租期20年,并同步建设了一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
就这样,阮承满回家当起了茶农。
严格把关 做到极致
公司、基地、生产线都有了,要生产什么样的茶叶呢?阮承满回忆起曾经因为耍小聪明带来的教训。2006年,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管局例行执法,抽检阮承满公司经销的茶叶。“当时想着只是一次例行检查,拿好的茶叶去检测太浪费,于是脑袋瓜一热,就把用来泡脚的茶叶包送去检测。”阮承满说,未曾想到送检的茶叶农残严重超标,面临高额罚款。
经过多方解释、沟通,鉴于阮承满认错态度较好,送检的茶叶用途单一,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最后给予他罚款4万元的处罚。“不管茶叶是不是用来喝的,有农残就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这次教训在阮承满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他坚定了要生产“最好的茶”的信念。
“和润的基地基本上都处在海拔700米至1000多米高的山上,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植被丰富,昼夜温差大,又因为霜冻期长而将病虫害对茶树的侵蚀降到最低限度,这种环境生长的茶树,十分适合做高品质的有机茶。”阮承满介绍。
为此,阮承满严把茶园的管理关和生产关,从源头加强茶叶品质管控。
“基地施肥从来不用化学肥料,而是用从周边村庄购买来的兔粪、羊粪。除虫时期,绝不打农药,采用人工除草或者使用黏虫板。”阮承满说,更严格的是,和润的茶园绝不允许汽车驶入,避免汽车尾气带来二次污染。茶叶加工时节,对加工厂周边有除草杀虫需要的村民,由和润安排员工帮助他们除草、灭虫,以确保生产出来的茶叶不因空气中飘荡的除草剂、杀虫剂而受到污染,保证茶叶农药零残留。
“绿色协议”改变观念
严苛的管控让茶叶的品质得到有效保证。从2015年开始,连续三年,和润茶业都将公司生产的白毫银针、白牡丹送到日本进行农药残留检测,307个检测项目均符合要求,许多农残项目检测结果为0。
而作为一家拥有独立出口权的企业,和润茶业时不时还会迎来不打招呼就上门的“特殊客人”。“今年7月21日,宁德市茶叶局到公司位于周宁城关的茶叶销售点随机抽查,被抽查的茶叶经宁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测,13个检测项目都符合标准限量要求。”阮承满略显骄傲地说。
前脚已迈出,后脚必须紧紧跟上。“我们已经接受了省(市、县)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考核组的考核,所有检测项目都合格。有机食品认证材料也已经上报,不久将迎来评估验收。”阮承满说。
绿色有机之路,还得结伴同行。和润公司与当地茶农签订了“绿色协议”,对符合公司统一管理标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喷除草剂”的茶叶,予以高价收购。阮承满说:“今年茶青收购价最高达到55元一斤,远高于周边县(市)。”
在和润的带动下,原本只有700多亩茶园的前溪村,现在发展有800多亩高品质茶园。看到“生态”茶青价格这么高,其引发的蝴蝶效应,让附近村庄的茶农也有了生态理念,慢慢告别了靠化肥、农药生产的不良习惯,全镇3.1万亩茶园,正朝着生态种植方向迈进。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