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彬:十三年坚守为“薯”光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郑文敏)9月4日一大早,周宁县溪坪村“国家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马铃薯高山科研基地”里已是一片忙碌,一袋袋的“微型薯”在田埂间整齐地摆放着,等待“落地生根”。田埂边出现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文彬忙碌的身影。
“我们根据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等指标筛选出20多个新品系,经过四五年的试验,繁育出了这些新品系。”忙碌间隙,“技术控”的罗文彬介绍说,每一个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都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时间大都以十年来计算。
罗文彬,三明市永安人,2004年开始研究马铃薯,先后奔波在周宁、柘荣、寿宁等高山县,开展夏季繁种、引种试种、种质资源繁种及引进的家系与后代品系筛选等工作。
马铃薯喜冷凉,周宁县海拔高、光照充足、天气冷凉,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繁育。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周宁成为了马铃薯科研试验的最佳选择地之一,2006年罗文彬扎根周宁,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马铃薯杂交和繁育工作。
“那时,福建省马铃薯杂交工作几乎是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罗文彬说,杂交选育过程中需要种质资源鉴定、品种间杂交、后代品系筛选,然后对筛选出的后代品系再进行茎尖剥离、组培苗、扩繁、组织培养,然后网棚扦插,在网棚里种出原种,再对原种基地进行田间检验,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发生错误,都可能功亏一篑。
2009年,在周宁县坂头村和萌源村开展春种和秋种的后代品系筛选试验;2012年,在安后村开展春种马铃薯杂交和繁种试验,第一次获得了杂交果;2014年,在溪坪村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收获了28800粒杂交种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罗文彬团队在一步步摸索中突破了一个个难题,顺利完成了马铃薯杂交工作。
2015年,“国家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马铃薯高山科研基地”在周宁县建成,罗文彬团队从国内外相关育种单位引进300多个马铃薯种质资源,致力于打造马铃薯杂交育种与新产品展示、产业技术培训和示范、马铃薯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的繁育基地。
在此期间,罗文彬还配合周宁县农业农村局总结出适合周宁不同气候类型和区域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重点推广了坑种垄作、马铃薯茶园间套种等技术,破解薯农缺技术等难题。
“周宁所产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黏性强、口感佳、品质好,但是本地种经过几十年的留种种植,受到病毒侵染,退化严重,产量大幅下降。”罗文彬说。
要让小小土豆挑起致富大梁,首先要解决的是种子问题。2018年,周宁县与罗文彬团队合作,繁育优质脱毒的周宁马铃薯“本地种”。茎尖培养、病毒检测、试管苗扩繁……经过一年多的繁育,共收获“周宁本地种”原种2.8万粒。
“之前‘本地种’薯苗长一点就会出现病害,而现在脱毒后的种薯完全没有这些问题了。”周宁县马铃薯种植大户许明耀指着田间的薯苗激动地说,“这几年,罗博士不仅指导我们如何防治病虫害,还引进了很多高产的新品种,让我们增收不少,我们很感谢他。”
13年间,罗文彬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20多个,选育或引进了闽薯3号、福克212、费乌瑞它等4个马铃薯新品种,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周宁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父老乡亲。”罗文彬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薯”光温暖更多的农户。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