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福地 醉美周宁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周宁县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从乡村旅游破题,着力打造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兰林兴 黄起青 郑文敏)树木郁郁青青、村道整洁平坦、特色产业促农增收、村民笑脸定格幸福……走进七步镇苏家山村,展现眼前的是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画卷。“路越修越好,村里越整越干净,我们村以前穷的没人来,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游客,很热闹。”说起村里的变化,80多岁的苏大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周宁位于闽东北山区,海拔高居华东地区县城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云端之城”之美誉。境内山奇水幽,生态气候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发展极具潜力。近年来,周宁县抢抓省级全域旅游试点县机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市委“一二三”发展战略部署和培育“8+1”特色产业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致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域乡村旅游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战略引领全县乡村旅游“一盘棋”
品过鲤鱼溪畔的手工扁肉,再去尝一尝云门村的三红蜜柚;去苏家山蹦完极后再到仙风山享受“空中看周宁”;走过楼坪,爬完天门山再去欣赏一下陈峭风光,感受一下日出云海……如今,徜徉于周宁,深刻感受到全域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一盘棋”,首先从县委、县政府的角度就将旅游发展放在全县发展的战略高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周宁县组织县处级领导深入鲤鱼溪景区调研,现场研究协调景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狠抓旅游招商与项目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我们编制了《周宁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闽东大峡谷礼门片区旅游总体规划》《芹山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规划,有效梳理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周宁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精品景区景点游到乡村游,从精品山水游到农业生态游,周宁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立足旅游品牌创建,开创了全领域、全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一个区域旅游的品牌树立,靠企业、靠乡村、靠个人都很难,只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进行统筹,才能树立起旅游品牌。”周宁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
以该县龙头景区鲤鱼溪为例,2016年,该县围绕鲤鱼文化品牌,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人鱼特色小镇、鲤鱼溪景区古民居整治提升、水生态保护等项目建设。如今,漫步鲤鱼溪畔,护鱼武术、鱼祭等鲤鱼文化让人大开眼界,传统制硋、棕衣制作、剪纸、北路戏等传统文化“琳琅满目”,“鲤鱼文化”品牌重绽芳华,引来八方来客。
“鲤鱼文化”品牌是周宁县众多旅游品牌之一。该县充分挖掘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狠抓景区景点的配套工作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独特旅游品牌。目前,该县已有国家级及以上旅游品牌23个、省级旅游品牌32个、市级旅游品牌10个。
周宁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广泛推介周宁旅游形象。周宁县连续三年在福州三坊七巷和广东、浙江、上海、澳门以及日本国等开展对外旅游推介,邀请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参与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今年9月,第九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和宁德市文化旅游、花卉产业发展大会在周宁县召开,山城旖旎的风光,可口的美食,精彩的灯光秀让海内外游客连连称赞。与此同时,江、浙、沪及省内30多家重点客源地市场旅行社赴九龙漈、鲤鱼溪、仙风山、苏家山等地踩点、考察,激活全域旅游人气。
随着周宁旅游基础夯实、知名度提升,100多个旅行专业营销队伍纷纷签订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合作协议,客源从周边不断向外拓展,今年1至9月接待游客139.76万人次,比增16.92%,旅游收入6.98亿元,比增13.53%。
全域旅游快速发展,使“家门口”发展机会增多,在外经济能人、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纷纷返乡,乡村人气不断集聚。为了让回流人才在全域旅游中“一展宏图”,周宁县出台《引进旅游管理人才补助认定操作细则》和《本土旅游领域人才培养补助操作细则》,从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同时,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分类分层开展乡村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目前,已培训合格186名讲解员,培养了一批懂旅游、善服务、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硬件完善打造乡村旅游“网红地”
如今,周宁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地”,不论是周末郊游,还是避暑度假,周宁都是游客选择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这和近年来周宁基础设施的大幅提升有密切联系。
近年来,周宁县围绕水、电、路等硬件设施,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点。为了吸引游客,该县党委政府通过争取上级各类补助、地方专项债、鼓励民间投资等多元化方式,3年来筹集资金1.38亿元,对鲤鱼溪、九龙漈、滴水岩、蝙蝠洞、陈峭等景区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景区导览标识、旅游公厕、停车场等设施,推动景区景点建设,提升景区形象与功能。
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为打造发展乡村旅游典型,周宁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专项行动,以点带面推动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民生工程。同时,对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进行重点保护与开发,让乡村旅游“留得住人、安得下心”。3年来,全县共有56个乡村旅游经营点先后开放运营,涵盖乡村旅游、采摘体验、休闲度假、户外探险、宗教文化、亲水旅游等,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个性突出、覆盖不同年龄段游客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道路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大投入建设乡村旅游道路,才能带动县域全域旅游发展。近年来,周宁县注重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旅游公路网络。“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设提升乡村旅游道路376公里。建成一批通往陈峭、楼坪、苏家山、仙风山、玛坑万亩茶园等主要景区的“四好农村路”示范道路,串点成线,路景融合,实现了“一日游”到“二日游”,再到可组合“多日游”的跨步提升。同时,还建成马拉松赛道、自行车骑行道、滨河步游道等,方便游客前来自驾、养身休闲、骑游健身。
紫竹村乡贤依托得天独厚的环境,致力打造集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游康养度假区;浩创集团计划投入50亿元,规划建设康养度假区、生态农业区、户外运动区等,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业……随着乡村旅游路网建设畅通,激发了民营企业和在外乡贤回乡投资建设的热潮,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再提速”。
近3年来,周宁建设建成县域旅游集散中心,11个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德威·阳光、月牙湾、华美达、锐思特、格林豪泰等酒店项目和仙风小居、云山小镇、鲤鱼溪源初等网红民宿落地,游客接待床位从原来的900张增加到目前的3100多张,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现象得到缓解。
产业融合重塑乡村旅游“升级版”
乡村旅游如何升级,周宁用“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给出了答案。
11月初,在周宁县上洋村千亩高优农业园一名无花果基地,仍有许多游客前来采摘无花果。“受益于鲤鱼溪景区游客增多的溢出效应,到我们基地采摘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该基地负责人周陈灿说,无花果采摘能持续到12月,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该基地每天可销售500多公斤无花果,年产值300万元。
农业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也带来了农特产品销售兴旺、效益提升。被热捧的一名无花果基地采摘乐是周宁县农旅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周宁县把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推进“旅游+农业”模式,实现果农多渠道销售增收。目前,该县建成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1家、休闲农业园10家、采摘体验点8个。
同时,周宁县通过政策拉动、协会带动,引导更多经营主体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培育观光休闲、田园采摘、农事体验等新业态,3年间,新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0余个,向山兰园、延周百合、天蓝蓝等花卉基地成为旅游追捧的热门,浦源上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纯池十里葡萄长廊、李墩黄埔山里人家、浦源高盛蓝莓观光园等采摘点,每到丰收季节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提高。
距离上洋村不到五公里的鲤鱼溪,随着周宁高山云雾茶茶馆、民俗馆、中华鲤鱼文化博物馆、文创展示馆、孝道馆、周宁博览苑等展馆的设立,鱼祭仪式、北路戏等非遗的常态表演,鲤鱼溪人文内涵和诗情画意让游客好评度直线上升,游客量快速增长。
以文化促进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周宁县招牌动作。除了复兴鲤鱼文化,增添鲤鱼溪景区多元文化内容,周宁县还通过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节、驮灯文化旅游节、鲤鱼溪文化旅游节、葡萄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各类民俗、节庆、赛事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周宁旅游的底蕴。
此外,该县不断挖掘唐朝宫廷走礼、黄埔北路戏等传统文化,推动手工制硋、棕衣编制、传统刺绣等传统技艺得到更好传承,让周宁旅游更有特色、更具魅力。
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融合而多姿多彩,“商旅”融合则有效带动了县域人气兴旺、商气繁荣。东洋溪夜景工程以及鲤鱼溪灯光秀进一步促进周宁的夜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农家乐、乡村酒店、民宿、客栈应运而生,生意兴隆。3年来,该县新增住宿业经营主体48家,餐饮业经营主体631家,住宿餐饮业主体80%以上实现了稳定发展,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加到17家。
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周宁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致力做好“旅游+”融合文章,“农旅”“文旅”“商旅”初有成效。“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下,周宁乡村已掀起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实现‘旅游业兴带动百业旺’,助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周宁县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