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周宁新闻

周宁:为了老百姓睡上安稳觉

2020-07-13 11:03 来源:闽东日报 郑文敏

紫竹村村民在管护中草药

咸洋村村民在休憩闲谈

紫竹新村全貌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 郑文敏 文/图)“现在不管下多大的雨都能安心睡觉了!”进入汛期,天空时不时下起大雨,但屋后已修整好的挡墙和排水管,让85岁的周宁县咸村镇下坂村村民黄爱英非常安心。去年底,黄爱英家后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顺利竣工验收,原本危机四伏的家园通过一系列整治后,险情消失了,她和周围178名村民悬在心头已久的大石块终于落了地。

周宁县是福建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长年受地灾威胁。为此,周宁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开发利用整理、生态环境改善以及新村建设等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由被动避灾向主动减灾转变的地灾防治新路子,让周宁老百姓睡上安稳觉。

隐患点遭受灾情威胁

周宁县地处鹫峰山脉东部,境内峰峦起伏、沟深岭峻,自然斜坡坡度大。而且,周宁境内地层以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为主,断裂构造发育,岩石风化强烈,是我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周宁海拔相差悬殊,降水量、降水时间和空间又分布不均,在强降雨的触发下,常会造成季节性洪涝灾害,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概率大大增大,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周宁是山区县,人多地少,村民依山建房、削坡建房和填方建房的现象十分普遍,房前屋后的地质灾害隐患是周宁主要的地质灾害问题。”周宁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周宁80%以上的地质灾害点是因依山建房、开挖边坡等工程活动引发的。

“一下大雨,我们一家人心里都不安,睡觉都不踏实。”家住周宁县城关马头山前面的陈娟娟,想起2005年的场景仍心有余悸。那一年6月,受强降雨影响,马头山山坡下部发生小规模滑塌,坡上发现众多张裂缝,形成了12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量的滑坡体,危及周边近5000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排除险情,周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投入300余万元,采取有效措施排险。

据统计,2016年,该县查明的地灾隐患点仍达221处,涉及面积1047平方公里,威胁着全县2218户139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123处被列入市级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周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歼灭战”悄然打响。“我们通过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治理难易程度、治理成本等因素,按照‘应搬尽搬、宜治则治’原则,对隐患点实施避让搬迁、工程治理、长期监测等3种分类处置方式。”该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长期的“斗争”中,该县地灾点数目日益减少,截至目前,该县地质灾害隐患点133处,威胁人数减少至6562人。

●搬出“险”境

风雨之夜平安相伴

初夏的傍晚,夕阳映照在咸村镇咸洋村,桃源、樟源溪水潺潺流动,绕村而过,缓缓交汇,一排排整齐的民房依河而建,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树荫下话家常,一派平安祥和的景象。

“现在,天气好的时候,我都会在溪边散散步、下下棋。”年过七旬的村民张祖川感叹,小时候住在大山里,生命安全时不时受到地灾威胁。

苦涩的回忆,翻出了咸洋徐坑村人不愿提及的过去。徐坑村村民以前住在几公里外的大山中,房子依山而建。四周山体松软,逢狂风暴雨必有溜方或滑坡等地质灾害,让村民居而难安。最危险的一次,徐坑村后山上出现过一条宽约0.15米、长约百余米的山体裂缝,威胁着山下数百名村民的生命安全。

周宁县政府实地调查情况,决定实行全村异地搬迁。在省市县镇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半个月内,徐坑造福工程异地搬迁顺利推进,成为全省最早实施的造福工程。

消息一出,全村沸腾了。挖砂土、砍木材、整田地、打地基、盖新房,男女老少齐出动,19幢两层半土木结构的新房先后落成,75户村民如愿入住“平安房”,整村实现造福搬迁。

徐坑造福工程异地搬迁项目,由此拉开了周宁群众挪出“险境”的序幕,陈凤新村、灵凤山半岭前宅安置点、樟岗新村,一个个造福新村拔地而起,一批批群众告别地质灾害,圆了“安居梦”。

70多岁的东山村村民陈孝禄便是其中的“幸运儿”。他一家原住在东山村里东山自然村,祖传的旧厝依山而建,紧邻地质灾害点。一下大雨全家人只能到亲戚家或者避灾点暂住。与陈孝禄一家一样深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还有前垅自然村的村民们。前垅自然村村民叶建快说,以前他家的土坯房依山而建,一家14口都挤在70平方米不到的土屋里。2011年造福搬迁工程项目的实施,湖头新村应时而生,里东山和前垅213户村民顺利入住了新居。

“现在住的是四层小别墅,日子大不一样。”陈孝禄说,“现在就算下大雨,也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再也不用投亲靠友,四处借宿了。”

● 化危为机

搬出“吊脚楼”走上致富路

“地无三尺平,车不能行,马无法走,小得还不到‘一鸡笼’人。”当地的顺口溜曾经这样描述玛坑乡紫竹村人民的生活窘境。如今走进玛坑乡紫竹村,一幢幢小洋房精致气派,宽阔的沥青路在大山中通行,生态猪养殖,草珊瑚、铁皮石斛种植等产业红火兴旺。

“短短几年间,村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紫竹村党支部书记陈祖贵说。

紫竹村地处偏远,群山叠嶂。以前,当地人依着一道十几米深的沟壑建起了一座座“吊脚楼”。“‘吊脚楼’外人看起来觉得新奇,我们却有苦难言,总担心屋后山坡会突然发生塌方。”陈祖贵回忆往昔,感慨不已。不仅居难安,险峻的地势,更是让紫竹村人出入困难。

为了跨越“沟壑”,2015年,紫竹村上下一心,移走了一座山,将横亘村东西方向沟渠填平,让群众挪出“险窝”。在上级资金的补助下,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两纵两横”道路、巷道绿化、排水排污管网、休闲广场、停车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危险解除,交通畅通,村居环境也变美了,如何带领全村百姓致富?紫竹村发挥乡贤带动作用,发展中草药种植,采取“企业投资、村委出地、群众入股”的方式栽种草珊瑚、黄精、铁皮石斛等珍贵药材,还发展起生态养殖、饮用水等产业。

与此同时,紫竹村还充分挖掘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特色,规划建设文化馆、金丝楠木博物馆、牡丹闽剧文化园等文化项目,打造集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游康养度假区。

产业的不断叠加,让村民不出村也有了收入来源。几年间,村里所有贫困户年均收入由3000多元增至上万元,紫竹村全村成功实现脱贫。

搬出险境,拔掉了穷根,搬迁安置地逐步掀起创业之风。“迁二代”张宗景就是其中的创业代表。几年前,立足咸村镇咸洋村的生态优势,他与朋友合股创办了薏果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工资入股等形式吸纳100多户村民抱团成立川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薏米合作社,种植建阳橘柚、薏米、红心猕猴桃、人参果等农产品。

村民张洪水虽然已经60多岁,也跟随张宗景创业,种植了20多亩板栗,入股合作社,农闲时还能在合作社打点小工。“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我顺利脱了贫,还建起了新房。”张洪水说。

看到年过花甲的张洪水也能脱贫致富,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燕归来”,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援等形式回村投资兴业。如今,咸洋村人均纯收入已从2011年的3700元提高到15000余元。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