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 周宁后洋村:幸福就在山林间
6月10日,雨后的黄振芳家庭林场,薄雾轻笼,生机勃勃。山脚下,别致的土木房屋依山傍水,好似一幅美丽的油画;绿树间,黄精、芍药等中草药肆意生长,耳畔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不远处,成群的蜜蜂绕着蜂箱飞舞,酿出“甜蜜事业”。
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村民黄传融正忙着查看进蜜情况,幸福洋溢在脸上:“在‘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指引下,我们向林地要产出、向空间要效益,让不砍树能致富变成现实。”
得益于后洋村丰富的森林资源,黄传融积极发展养蜂、中草药等林下经济。同时,他还联合20多位村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葡萄、土豆、蜜薯、玉米等果蔬,发展生态产业。
“林下‘掘金’,让我们林农的口袋真正鼓了起来。单单养蜂,我每年就可以增收10多万元。”黄传融高兴地说。
告别黄传融,记者一路向西,看林海、听故事、悟精神,沿途山坡里林木郁郁葱葱,村道旁退耕还林的耕地满是绿意。
山还是那座山,改变的是生态环境和发展方式。30多年前,这片青山不青,处处是荒山。“那时候,村民纷纷提着斧头上山,伐木烧火、卖钱,山上一度光秃秃的。”随行的七步镇副镇长吴丽玉说。
荒山不绿难致富。后洋村变绿起步于1983年,当时黄传融年逾半百的父亲黄振芳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创办家庭林场,成为当时宁德地区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在黄振芳的带动下,后洋村掀起造林热,林地面积很快扩增到7307亩。
荒山变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走进“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主题展览馆,来自周宁县狮城第三小学的学生正聚精会神地聆听黄振芳爷爷植树造林的故事。
在展览馆,吴丽玉和记者算了笔账:“我们坚持生态优先,依托‘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旅游。去年以来,已接待研学学生4000多人次,增收30余万元。同时,还吸引全国各地1.8万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站在后洋村高处的山上远眺,“三库”红色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推动后洋产业升级,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大伙儿的好日子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沿蜿蜒山路向下,行至福建三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多肉智能温室炼苗大棚,一排排多肉盆栽整齐排列在展示架上,员工正在筛选、晾晒、分拣组培苗。
绿色生态引客聚财,多肉产业是后洋村引进的生态产业之一。“得益于周宁冷凉的高山立体小气候,我们培育出的多肉品相好、价格低,深受客户喜爱。”公司负责人张裕明介绍,他们的组培苗占全国七成市场份额,带动周边100户农户每年户均增收6万至8万元。
走出基地,循着彩虹路入村,道路两旁干净整洁,一曲溪水绕村而行,记者迎面碰上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记者跟随她的脚步,一起来到后洋书屋,一群刚结束高考的学生正围坐桌前促膝而谈,体验阅读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乐趣。
张妙香说,依托“绿色银行”,后洋村逐步拓展林下经济规模,农业生态逐渐丰富,走出一条“林、茶、果、牧、养、游”结合发展的新路子。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不少村民在乡村旅游热下找到新的致富路,办起了农家乐、民宿。
“环境好了,七八月来消费的游客从之前的两三桌增加到了十来桌,通过研学,我们日均接待客人达四五百人次。”在位于后洋村村口的龙湖山庄里,老板谢建一边忙着招待游客一边说。
张妙香骄傲地告诉记者,去年,后洋村以林木资源折成碳汇价,成功贷款10万元“碳汇贷”,成为周宁县首个“卖碳翁”。
“去年,后洋村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陈妙香感叹道,从“老破旧”到七彩山村,从黄精、金线莲到高山冷凉花卉,蓝图中勾勒的美丽乡村图景,在后洋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离开后洋,落日的余晖洒下来,七彩山村熠熠生辉。“生态+”正在让山村发生美丽嬗变,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更是绿色发展的“馈赠”。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单志强 通讯员 魏知秋 郑文敏
编辑:淑琴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