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柘荣新闻

“手艺”柘荣——柘荣民间技艺的心手相传

2016-05-25 11:19 来源:宁德网 叶陈芬 王东东

宁德网消息(记者 叶陈芬 王东东 通讯员 陈丽彬 文/图)行走柘荣,能“呼吸”到一种古朴厚重的文化之美和恬淡宁静的生态之美。在柘荣,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掌握着一般人不具备的特殊技艺,手工榨油、柘荣紫砂……他们的技艺由父辈或师傅传授,在他们的坚守、传承下,为柘荣人留下了像龙溪一样绵延不断的精神财富。

面对这些文化瑰宝,如何让其继续传承、发扬光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柘荣以全力打造“文化柘荣”为契机,加快整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将民间技艺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技艺的自我保护和自觉延伸,让一大批“老手艺”在更广阔的舞台和市场上“活”起来。

富溪油坊

百年油坊岁月留香

嘎吱,嘎吱——磨盘滚滚,一日又一日;

嗨呀,嗨呀——木锤声声,一年复一年。

这是柘荣县富溪镇百年油坊主人游信玉夫妇奏响的传统榨油工艺生产曲。工具原始,技艺原始,手艺人一代传一代,到游信玉已是第6代。

还没走进游家油坊,浓浓的油香便在房前屋后四散开来。推开门,榨油坊内光线昏暗,蒸汽弥漫,50多平方米的油坊里,堆满了茶籽、茶麸饼和老旧的工具。这个油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但传统的榨油工艺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选籽、烘焙、炒籽、碾压、蒸粉、包饼、打油……榨油的过程看似简单但要把技术学好,还是要下功夫。“尤其是烘烤茶籽环节很关键,对温度的把控全靠经验,要用双手来衡量。”老游从小耳濡目染,16岁上手,转眼已过48年。

打开电开关,伴着轰隆的声响,油坊里的磨盘开始快速转动,磨槽里烘干的茶籽被一点一点碾碎,直至成浓稠的粉末。老游介绍,以前是用水车带动磨盘,现在改成电力发动,碾压时间减少了近一半。

碾压完成后,开始上笼蒸粉。山茶粉蒸好后,得马上开榨,因为时间一久,粉里的热量流失,可就出不了油了。

开榨之前,还要完成一道重要工序,那就是“包饼”。“包饼”不但要求有良好的腰力、臂力,还要有相当的巧力、准力。老游事先铁匝叠放在平地上,将扭好的稻草栓呈放射状铺在铁匝上,作为包饼底衬,然后将热气腾腾的茶粉倒进铁环中,飞快地将茶粉踩平踩实,形成一个圆茶饼。包饼的过程非常有讲究,稻草结要扭紧、茶饼厚度要适中,否则都会影响出油率。这对常人来说不可思议的技艺,对老游来讲信手捏来。

包好的茶饼,叠放在一起,就可以放到木榨里榨油,这是山茶油制作的核心环节,俗称“打油”。传统榨油都是靠几十斤的石锤将楔子打进榨仓把油挤出来。伴随着一次次敲打,木榨里不断被塞进更多的楔子,清亮的茶油缓缓从油槽底端流出,顷刻间,油香四溢,沁人心脾。

每年的10月到12月,是榨油的旺季。这两个月里不仅镇上的人,甚至连霞浦、福鼎、泰顺等地的农户都到这里榨油。这段日子老游起早贪黑,每天要榨500斤以上的茶油。

榨油工作辛苦万分,但老游从来没想过放弃。他始终记着父亲的话: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永远做下去,我们的祖业不能失传。

村里的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挣大钱,老游和妻子林阿雪却没有被外面精彩世界打动,静下心来好好地经营榨油坊,“呵嗨呵嗨——咚,呵嗨呵嗨——咚”的“榨油曲”在大山里日复一日地奏响,那馥郁的茶油香仿佛已经渗透进他的骨血之中,如影随形。老游说,等他干不动了,这个担子就交给自己的儿子。

历经沧桑、飘香百年的榨油坊承载着传统手工榨油的见证,谁也不愿老油坊变成一种停留在历史里的回忆。这也是此次同行的摄影爱好者们的共同想法,“柘荣县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传统的榨油坊,如果再不守住这个,就很可能会面临失传。所以我们想借助自己的镜头将这份民间传统工艺保留下来,并广而告之。”

该如何保护这门传统技艺?不仅“榨油世家”在惆怅,富溪镇党委、政府也在思考。

“传统榨油不再只是一种工具和手艺,它承载的是一段历史,一方文化,应该得以创新发展。”富溪镇富溪村党支部书记吴雄英如是说。

2010年,“闽东山茶油制作技艺(柘荣)”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村里又出资对榨油坊进行修缮。

而如今,伴随着柘荣县富溪镇旅游经济的推进,老游的传承发展梦又一次升腾。

富溪镇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富溪镇持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修缮古迹、传承文化为着力点,挖掘富溪村“福温”古道商业文化,建设“诚信”公园,传承诚信美德,建立一条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发展线。随着生态旅游效应的逐步显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受益于此,当地土特产、民俗工艺品开发日渐升温。

在富溪镇旅游发展蓝图里,油茶作坊被勾勒其中——

修复老油茶作坊旧址,并将油茶作坊作为民间技艺体验区。不仅在作坊里汇集各种传统榨油工具,而且还可以让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榨油工艺。“希望在富溪旅游文化的带动下,百年油坊能扩大知名度、拓展市场,继续走下去。”老游由衷期盼。

柘荣紫砂

壶里乾坤期待复兴

提起柘荣,人们第一时间总是想到太子参、剪纸。然而,20年前,柘荣印象却是紫砂,柘荣紫砂盛极一时,当时在业内有“北宜兴南柘荣”之说。斗转星移,柘荣紫砂因种种原因走向没落,最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风光不再,但柘荣紫砂人却时刻不忘复兴的使命,经过20年的积淀,如今,第二代柘荣紫砂人魏定伟和他的团队以制作纯手工紫砂壶打响了名声,扛起了柘荣紫砂复兴的大旗。

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我们找到了魏定伟的柘荣玉壶春堂工作室,工作室设在自家一层的平房内,不大的空间内简单地放着两张工作台,靠墙的架子和柜子里摆满了各式紫砂壶。魏定伟正坐在其中一张工作台前制作一把坯壶,神情专注。

“桌上有茶,自己倒,别客气,还差几刀,马上就好了。”简单地招呼后,魏定伟又低头忙碌了起来。15分钟后,他停下了手中的活,轻呼出一口气,“这是一个外地的客人订的壶,已经做了几天了,刚有些灵感,一时停不下来。”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比珠玉还要珍贵的土便是紫砂泥。”魏定伟侃侃而谈。

在魏定伟看来,好壶需好泥,泥为壶之本。紫砂壶要有魅力,泥好是关键。柘荣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已探明的紫砂矿蕴藏量高达260万吨,在全国仅位次宜兴,品质亦可与之匹敌,如果能够开发,前景喜人。

魏定伟创作的紫砂壶最大的特色就是追求纯手工、最原始的制作方式。慢工出细活,他平均4天做一把坯壶,加上后期窑炉的烧制,一般8天才出一把壶。

纯手工也是他的作品受到北京、厦门、福州甚至香港、台湾等地资深玩家青睐的原因。近年来,出自魏定伟之手的紫砂壶作品,虽售价均在千元以上,仍不乏好壶人士不惜重金购买。

魏定伟的紫砂壶颇受推崇,除了纯手工的制作方式外,勇于创新也是一大原因。魏定伟认为“壶艺当随时代”。

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有原因的。上世纪90年代,柘荣紫砂总厂可谓盛极一时,出产的紫砂一度远销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后来却由于后续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缺乏产业基础等诸多原因倒闭。如今回望柘荣紫砂业走过的路程,不少人业内人士都认为,导致柘荣紫砂走向没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跟随市场变化,选择走以工艺品为主的中高端路线。

而魏定伟正是原柘荣紫砂总厂厂长魏招燕之子。柘荣紫砂业的沉寂,让父子俩痛定思痛,魏定伟闭门苦练紫砂壶的制作,潜心研究紫砂烧窑火候。同时,学习雕塑泥绘、书法篆刻等艺术,并将这些元素融入紫砂壶的制作中,再次拓宽了紫砂艺术的道路。

近几年,魏定伟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壶型的桎梏,而把重心转移到艺术创新上,每一把紫砂壶的制作,都糅合了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每一次感悟都融入了作品。夏意、松涛、梅桩、雄霸四方、传世玉玺等一件件精品横空出世。他的作品更是得到了其授业恩师壶艺大师许四海的赞许认同,许四海亲笔写下“柘荣紫砂”“柘荣紫砂壶”“欲夺天工”等多幅墨宝,对重振柘荣紫砂的荣光寄予了厚望。

“柘荣紫砂想要复兴,首要是如何把紫砂艺术以及玉壶春堂工作室的影响力扩大。”柘荣县政府招商办副主任吴忠平,也是一位紫砂壶爱好者,他一语道出了柘荣紫砂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如何提高影响力,政府搭台很关键,对于柘荣紫砂的复兴,柘荣县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2015年,柘荣县将柘荣紫砂壶作为柘荣民间工艺,组织玉壶春堂工作室参加海峡文博会。在展会上,柘荣紫砂以其优良的质地和精湛的工艺,一炮走红,获得了不少参会客商青睐,随后,还有不少客商慕名而来,上门求壶。下一步,柘荣县希望将柘荣紫砂培育成一个文化名片,借助文博会等一些平台聚集更高的对外知名度,并将紫砂文化与旅游观光体验相结合,拓宽发展渠道。

政府的扶持和推广,鼓励了柘荣紫砂艺人们的复兴梦。“柘荣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只要我们选对思路再出发,柘荣紫砂完全可以走得更远、更好。”魏定伟说。

采访手记

在传承和保护中走向未来

的确,社会在进步,这些老底子的玩意或许会消失,但是对生活有心的人一定会希望,它能留在这条本该属于它的传承路上。

采访中,对于这些柘荣传统手工艺人,大家最大的感慨就是“坚持”,正是有他们对技艺的坚持,才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然而,社会快速的发展是一种难以改变的进程,在进入高科技、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后,柘荣传统手工艺行业也不可避免出现消失或断层的遗憾。

可喜的是,柘荣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保护力度也逐步加大。我们期待,在政府的努力下,柘荣传统手工技艺能够作为一个文化记忆与符号在保护和传承中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吴圣锦

关键词

柘荣 紫砂 榨油 魏定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