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柘荣新闻

柘荣:村企有力的握手

2016-06-30 17:30 来源:宁德网 叶陈芬

宁德网消息(记者 叶陈芬)近年来,柘荣县因地制宜,创新推广“村企合作推动产业扶贫”做法,成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柘荣经验”——

一条条水泥村道贯穿乡间,一幢幢挺拔的楼房掩映绿树中,一串串欢声笑语洒落在地头田间……

盛夏的柘荣,因群众日益改善的生活、因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机勃发,尽展和谐新景。

柘荣之变,源于该县一以贯之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历史上曾经两次撤复县的柘荣,贫困程度为闽东之最,1985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后,开启了脱贫摘帽拼搏征程。经过十年攻坚,1996年摘掉“国定贫困县”的帽子,实现摆脱贫困的阶段性目标,结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

如今,站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起点上,柘荣县委、县政府在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引领下,创新推广“村企合作推动产业扶贫”经验做法,走出一条推动县域摆脱贫困的发展路子。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7元,比增8.4%;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42万人下降到了2839人。

村企“联姻”,互利共赢。5年来,万余柘荣人从贫困中拔出脚、昂起头,阔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大道上。

发挥组织优势

助力村企合作

“村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奔小康,党员来示范。”这些乡言俚语生动地折射一个道理,就是农村基层组织对扶贫工作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柘荣推行“村企合作、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同样传递一个重要信号:“支部搭台、企业唱戏”,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将成为全县实现精准脱贫的保障。

“陡峭青山半腰间”,是人们常用来形容英山乡半岭村的话,村庄坡度大、交通不便,但却能留得住二分之一的户籍人口,还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村”、县新农村样板村等。

其奥秘是什么?村党支部书记林自发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于村党支部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正所谓“强村背后有能人”,半岭村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立足本村,带头开办合作社、种植茶叶,打造全乡面积最大的茶叶种植专业村;获得柘参种业、中食北山等惠农企业支持,达成黄金糯、太子参、藤茶、土鸭等基地的合作,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争取农业部门支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抓好农民素质提升服务工作……2015年,200多户入社群众仅从合作社中平均获得收入3万多元,半岭村扶贫开发工作一路高歌。(下转B3版) (上接A1版)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柘荣县积极发挥村级组织、村主干、能人凝聚效应,带领群众融入村企合作的作用。村党支部、村委会建立土地流转和劳务输出服务平台,依法规范流转农村土地,组织本村劳动力到企业务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

“黄柏乡采取‘政府引领合作、党员带头示范’的模式,对全乡127户402人的精准扶贫户因村施策,分类扶持。”黄柏乡党委书记吴福惠介绍,该乡立足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先后引进和建立7家农林公司、4家农场和20多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助推了全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为精准扶贫户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可能。

因地制宜的产业搭起发展大舞台,不能让资金缺乏成为增收致富的“拦路虎”。

为此,柘荣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按照“精准统筹、精准投入”原则,把农业发展扶持资金、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等,用于集中扶持参与村企合作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挥扶贫资金的长效“造血功能”;协调对接农村信用社、刺桐红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村企合作企业、贫困户的金融信贷。农企、农民“钱”途无忧,扶贫攻坚工作后劲十足,风光无限。

流转土地

打造群众致富基地

果茶飘香的田野、鳞次栉比的楼房、干净整洁的村道、安居乐业的百姓……站在富溪镇岭后村,我们不禁询问,这是在贫困村,还是一次美丽乡村的邂逅?

“疑惑”,彰显着岭后村扶贫开发的成效。

“曾经的岭后村地势陡峭、山壑连绵,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先天不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700元。”变化从2008年开始,那一年乡里创新理念,在村里组建泽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置换等多种模式,流转土地1735亩。

土地流转后,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巩固老产业、拓展新路子,农业种植从单一变成多样化。太子参、乌龙茶、中药材、油茶……多种经营的格局让岭后村充满生机活力,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750元。

从一个村到一个县,“生态净土”化身“经济热土”。5年来,柘荣全县累计流转土地4.8万亩,借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扶持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2家,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社268家,建立百亩以上特色农业示范基地89个,实现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向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转变。。

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农业企业辐射基地、回归工程创业基地……多元发展、花开遍地的基地,成为群众“致富源”。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这是城郊乡际头村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缪霞英五姐妹的共同心声。

自2012年建立以来,基地始终坚持共创、共建、共赢,通过“基地+”精准扶贫模式,将际头村12户建档立卡扶贫户纳入帮扶,采取务工为主,土地入股、承包管理、包购包销为辅的帮扶举措,以合作社为纽带,实现基地与贫困群众共同发展。2015年基地实现总收入1320万元,纯利润近300万元,带动8户建档立卡扶贫户摘掉了“穷帽”,剩余4户有望在今年实现脱贫。

变“输血”为“造血”。柘荣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紧密型、反哺型合作机制,企业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经验、生产技术、机械设备向农业农村渗透。实现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与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有效衔接和优化配置,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

英山凤洋村通过与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引种公司最新培育的柘参3号,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0%。公司为困难群众免费提供种苗、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群众出劳力即可获得稳定收益,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东狮山下,正强势崛起一个个专业村、明星村。

大手拉小手

共享产业扶贫成果

“承包两亩金线莲,每年每亩收入1.5万元,另外农闲时候在基地打工,一天可以赚130元。”这两个数字在乍洋乡留水村村民曾瑞仕心中并不是一笔账,而是一份情。

几年前曾瑞仕“因伤致贫”,欠下十几万元的医药费,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2012年,宁德市仙山中药材有限公司在留水村开发建设了千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将周边101户农户纳为专业合作社社员,并确定精准帮扶措施,与其中6户精准扶贫户签订协议,曾瑞仕就是其中一个。

“企业为我们统一生产物料、种植技术以及成品定价回购等措施,我和妻子只要做好金线莲管理工作就行。”这份工作不仅可以帮曾瑞仕还清欠款,而且无需再愁儿子的大学学费,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舒畅。

“推进村企合作产业扶贫,最根本的是建立利益共同体。”本着“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柘荣县兼顾农户、企业、村集体等各方利益,寻求利益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推动村企合作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可持续运转,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村财增加、财政增量——

在岭后村,与泽晖农业开展村企合作,不仅促进村民致富增收,同时泽晖农业在村中建立基地,种植金观音、金牡丹、紫玫瑰、紫牡丹等高优茶叶新品种,被列入省财政现代茶业生态茶园项目和福彩项目建设,2015年,公司产值达到2138万元。

在留水村,仙山中药材有限公司在村企合作中迅猛发展,建起组培实验室、温控大棚,发展金线莲、铁皮石斛、黄精、玉竹等名贵药材基地近1100亩,产品销往浙江、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宅中乡后垅村,引进闽东红茶叶企业后,经过村两委几年运作,目前共流转村集体土地达1200亩,每年收取茶园流转费用1.2万元,并将租金作为扶贫资金的有益补充。同时,经过闽东红茶企的改造,整个茶园品质得到了根本提升,做到了管理规范化、种植生态化、采摘流程化、发展规模化。

……

村企“手拉手”,一招增收棋,活了贫困村。

走过漫长的扶贫攻坚路,柘荣以涓滴成流、聚沙成塔的坚韧意志,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悟出了扶贫的门道——就是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方向,在村企合作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更加注重因乡、因村、因户施策,最大限度挖掘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全县87家企业(合作社)与100多个村建立合作关系,平均带动农民增收2360元,657户贫困对象通过村企合作实现脱贫。在开展村企合作的建制村中,村财收入普遍增加,其中扶贫开发重点村平均村财收入从2011年的0.71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9万元,增长了12.8倍……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村企合作推动产业扶贫,是柘荣县践行落实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举措创新和经验总结。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扶贫攻坚战的胜利,一定属于柘荣儿女!

责任编辑:吴圣锦

关键词

扶贫 柘荣 基地 精准 农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