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柘荣新闻

柘荣:网友众筹修学堂 活化乡村古建筑

2016-08-10 17:23 来源:宁德网 赵巧红,林颖

18

陈枫正在带领游客参观心远堂。 赵巧红 摄

宁德网消息(见习记者 赵巧红 通讯员 林颖)在柘荣县东源乡的旧街古巷边,有一个古书堂。古书堂始建于元代,后又多次修缮,作为村民世代教化场所,取名“心远堂”。然而,随着城市改造变迁,如今的心远堂,逐渐被人遗忘,面临消亡的命运。

为保护柘荣仅存的这座古学堂,中国古村之友在腾讯公益上推出“古村老宅活化计划”,通过网络众筹方式修缮乡村古书堂,网友们纷纷响应,或慷慨解囊,或转发声援,都为这座古宅尽一份绵薄之力……截至日前,古书堂网络众筹已有近2000名网友参与,筹集资金近10万元,一期主体修复工程已完工。

古巷藏“书神”

古书堂曾名“琢玉楼”,乡贤们为勉励村中学子在“修身齐”的同时,心存高远,便商议改名为“心远堂”。

相传心远堂内有一棵樟树神化身的“书神”,在清朝光绪年间,这棵樟树突然枝叶枯萎,村民们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闽南泉州张员外家来了一个年轻的教书先生借宿,教书先生自称姓“章”名“木神”,是福宁府东源大岭头人。张员外见先生满腹才学,便留下先生在家教十岁的幼子读书。先生便与之约定只教三年,三年中不见外客,三年后不得强留。

三年后,“章先生”依约告辞,且分文不收。没多久,张公子就中了一甲进士。张家带上厚礼千里迢迢寻到东源感谢老师。可到东源大岭头却查无此人。只见一棵已经枯萎的大樟树长在古书堂旁边,树干的模样竟与“章先生”衣服上的花纹一模一样,张公子恍然大悟,连忙设供参拜。说来也怪,从那以后樟树又转青成活了。人们这才知道樟树神托身去泉州教书。此后这棵树便被称为“樟木神”,每逢初一、十五,亦或学生升学,周边十里八乡的家长们都会前来拜谒,祈愿家中学子学业有成。

众筹修学堂

一边是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一边是早已破落不堪的传统景象。“心远堂已是风烛残年,如果再不抓紧抢修,这个古学堂很快会被城镇化建设所取代。”眼看古书堂日渐凋敝,省派驻村蹲点干部陈枫毅然决定重新修缮,守护传统文化。

2015年7月,陈枫来到东源村蹲点调研。在了解古书堂情况后,陈枫一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一边联系乡贤争取资金帮扶,并通过中国古村之友在腾讯公益上推出“修古书堂留乡村文脉”的网络众筹活动,引起了网友的强烈支持。

“@远方的家:保护文物,传承忠、孝、德、义、廉、信、诚……”

“@龙舞雪芽:可以作为国学课堂,定期或不定期开课,还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图书馆。”

“@星光:小时候常常在古学堂附近玩,眼看着它日渐败落。现在好了,以后朋友来柘荣,又多了一个游玩的地方。”

“@年年有俞:活化传统道德教化的内在功能对于建立互信、高效、友好的社会关系很有意义,古书堂是很好的载体。”

活化古建筑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心远堂,素净大气的檐脊、浩然美丽的庭院,谦和文雅的气息扑面而来。

“目前,心远堂已完成一期主体部分的修缮,后续修缮工程也在进行中。”陈枫说,下一阶段,村里还将对古学堂进行活化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将其改造为乡村历史文化展馆,全方位展示乡村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还原乡间生活场景,浓缩乡村传统记忆。同时,还将提供传统道德教育场所,融入柘荣剪纸文化,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营造“崇德向善,明理诚信”的良好氛围。

随着心远堂主体部分的完工,它不仅吸引了许多本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甚至台湾、广东等地的游客也都慕名而来。

修一座书堂,圆一代夙愿,留一段历史。留住心远堂,不仅是留住一栋老宅,更是为了传承乡村传统、重塑乡村精神、推进乡村治理,让读书明理、崇文重教、遵德尚法的仁风得以弘扬。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古书 远堂 樟树 古学堂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