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黄柏乡:山水人文激活文化旅游
中华游氏文化园
风景优美的游步道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陈小妹 通讯员 彭丽华 林少玲 文/图)位于柘荣西南的黄柏乡自古便是一方宝地,历经近千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种文化:以游朴为核心的名人文化;以游氏仙姑祈福仪俗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以马立峰、兵工厂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以天星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以高峰小东山、龙井坑峡谷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文化。
近年来,黄柏乡党委、政府不断挖掘整理,认真把握历史文化的价值内涵,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为旅游注入文化
初夏时节,黄柏乡中华游氏文化园里红千层绚烂绽放,层层叠叠的红色衬得山更青、树更绿、人更美。漫步园中,深幽曲径、森森古木、潺潺流水,再加上点缀其间的凉亭、廊桥以及带有文化意蕴的游朴典故,“中华游氏文化园”完美地实现了人文内涵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游朴(1526-1599),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出生于柘洋(今福建柘荣)上黄柏村。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任成都府推官、大理寺评事、刑部郎中、广东按察司副使、湖广布政司参政等职。数百年来,游朴以民为邦本、清廉务实的施政理念,以为民请命、不畏强御的风骨,备受世人敬重与景仰。
有文化的旅游才有魅力,有旅游的文化才有活力。“片石堂” “摩崖石刻群” “游朴墓” “游氏祠堂”“寒泉冽井”……近年来,黄柏乡深入挖掘游朴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实现时代要求与历史传承的有机结合和继承创新,让游朴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文化历史内涵。
除了游朴文化,游氏仙姑信俗文化是海内外游氏宗人的信仰之“根”。黄柏乡通过游氏仙姑信俗文化的活动交流,增进了两岸游氏宗亲之间的感情,也增强了两岸同胞对“中国梦”的理解和对两岸同根同源的认识,推动了黄柏乡文化旅游发展。
将美景串点成线
5月11日,在黄柏乡官洋溪畔的“福禄寿”广场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工作。据介绍,该广场位于黄柏乡百福路、百禄路和百寿路三条路的交叉地段。三条小路分别以一百个“福”“禄”“寿”石雕板镶嵌路面,既丰富了道路景观又增加了传统民俗文化内涵。
“这三条路位于上黄柏村和下黄柏村的中间,建设完成后将起到串联上下两村的目的。”黄柏乡副乡长章爱娟介绍道,在两村之间还建有一条木栈道,传说这条“游步道”曾是游朴的钟爱之路,今天,这条徒步线路因为修起了木栈道而火爆升温。
古道探幽、山水游走……游步道长仅350米,却串联起峡谷、台地、溪流等景观,不仅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同时成为众多游客的观光景点。
以点成线,以线带面。黄柏乡上黄柏、下黄柏等村加快建设官洋溪景观带、游步道、中华游氏文化园、游朴故居纪念馆等,打造“民俗文化”景观;蒲洋、下坪等村着力加强整村规划、实施造福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美丽乡村”景观;高峰、长冠、游家边等村以规模化发展高山农业为主,打造“绿色田园”景观,打造“休闲游” “农家乐”旅游品牌,提升文化品位。
让风景化为财富
美丽风景催生美丽经济。自黄柏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来,到乡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杜鹃花开季节,相约到高峰村游玩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慕名前来瞻仰游朴故里的游客四季均有;蒲头梯田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心头所好,每逢春耕秋收,“摄友”纷至沓来……
今年已经花甲之年的老游在黄柏乡开了30年面店,一辈子几乎没离开过故土的他深刻感受到近几年家乡的变化。“景点美了、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的生意也变好了。”老游笑着说,因为是老字号,很多游客来游玩都会到他店里吃一碗手擀面,就连自己做的辣椒酱也都成为土特产被游客带走。
此外,高峰村的夏萝卜、上黄柏的败酱草、倒流水养殖的田螺,黄柏乡曾经卖不出去的农产品,也都迎来了“春天”。
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为村民增收致富带来新渠道,对于招商引资等工作也影响积极。2017年来,黄柏乡在谋求现有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企业7家,其中,从上海引进的上海吉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柘荣注册子公司(福建祥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1.5亿元,建设标准产房6座,建立黄柏中药材制品生产线1条,从事柘荣黄柏中药材功能试验、种植及加工生产。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