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柘荣新闻

柘荣英山:山川添秀色 产业上新阶

奋进新时代 聚焦新宁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乡镇篇

2018-12-18 10:34 来源:宁德网 杨洋 郑婷婷 郑章华 陈丽彬

宁德网(杨洋 郑婷婷 郑章华 陈丽彬) “大雪”过后,柘荣县英山乡已是冬意十足。游弋于该乡红豆杉公园的木栈道,远眺绿水青山,近看花园童趣,目及之处皆是美景。

绿色,已成为这座小镇引以为傲的发展优势和集镇品牌。

微信图片_20181218095638

老英山新面貌 刘寿福 摄

微信图片_20181218095650

英山古炮楼  柳风 摄

历经四十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英山走出了发展与生态相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新路,成为了绿色发展的国家级生态乡。

今年以来,英山乡紧扣全市“一二三”发展战略和“清新好柘荣、两城竞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水电兴乡、茶药富民、优美乡村、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更加安康。

太子参产业富民兴村

12月12日,在英山乡凤洋村,脱贫户陈岩荣刚从柘参种业公司免费领取太子参种苗,一旦天气转晴,便上山下苗。

“今年通过与柘参种业合作,我家种植的10亩太子参全部被这家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年收入有6万元。”陈岩荣说。

微信图片_20181218095642

丰收喜悦 林芝 摄

因病因残致贫,曾是陈岩荣心中的一个郁结。儿媳患重病,孙女也得了“疣状痣”。高额的医药费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多亏有邻里亲朋的帮衬,才让一家人勉强度日。

2014年,英山乡政府积极推进“村企合作”,引进福建柘参种业有限公司与凤洋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共建,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这让陈岩荣看到了脱贫的曙光。

如今,在英山乡政府的协调帮助下,陈岩荣与柘参种业签订了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除了修好自家的“责任田”,农闲时,他还到凤洋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做些田间浇水、除草等轻便农活,日工资100多元。

“根据不同群众个体的意愿,采取不同的帮扶方式,或委托种植,或入职企业,或自主经营,并在政策、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指导扶持,让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柘参种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目前通过劳动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该企业已帮助凤洋村7户40人实现脱贫。

与此同时,英山乡还成立凤洋片区党总支,并按照地缘相邻、产业相似、村企合作的原则,将英山乡下辖的凤洋、半岭、田头洋3个村党支部和柘参股份公司、凤来专业合作社等不同类型党支部划片设立党总支。

“我们将1100亩山地以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到柘参股份公司,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实现户均年增收约1.5万元;还筹集4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太子参加工厂转租给公司,实现村财收入10万元。”凤洋片区党总支常务副书记陈成珠介绍,乡、村、企还积极争取资金400多万元,编制实施《凤洋村中药材种植专业村规划》,加强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将凤洋片区打造成英山乡的“花园式”形象门户。

品牌是价值所在。树好了品牌,就占有了市场份额。近年来,为了加大柘荣太子参品牌宣传力度,在太子参采收季节,该乡都会举行采收节庆典活动。英山乡党委书记杨升昌介绍,参加采收节的客人多是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药商及本地的参农。在此推动下,柘荣太子参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品牌效益越发凸显,群众的受益也越来越大。

凤洋村民陈希建是受益者之一。靠着种太子参,他不仅脱了贫,还在城关盖起了洋房。“凤洋村位置十分偏僻,原先种点参都要送到城关去卖。”陈希建说,太子参采收节的连续举办,使凤洋的太子参名声在外,加上品种更新,种的太子参不仅亩产高,品相也好,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高价收购。

下一步,英山乡还将继续深化柘参种业道地中药材一体化项目,建立集研发、培育、推广、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太子参产业链条,着力将凤洋村打造成为太子参第一村。

复兴山茶油助农增收

寒冬时节,在英山乡李家山村,油茶鲜果挂满枝头,茶农们忙碌采摘的身影直映眼帘。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在我国南方广大丘陵山地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其果树至少要种5年以上才能开花结果,全部处于自然野生状态,果实生长周期为12个月。其鲜果经晾晒、压榨出的山茶油,一直被南方省区居民视为山珍贡品,素有“油王”美誉。

李家山油茶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上个世纪,李家山村油茶产业最为红火,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油茶。之后,随着食用油种类的日渐丰富,加之油茶管理不善、品种混杂,导致李家山村茶农家庭作坊加工的粗山茶油逐渐淡出了油茶市场。“价格最低时每公斤油茶鲜果收购价不足1元。”李家山村村委会主任杨柏兴说。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用油的营养价值,不少人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山茶油这一产业上来。柘荣县农业专家认为,李家山油茶历史悠久,生产过程不施农药,是一种难得的纯天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广,对广大茶农而言无疑是座沉眠的“金矿”。

如何让荒山重焕生机?英山乡开始了复兴油茶产业。去年开始,英山乡通过深入细致调研,将振兴油茶产业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头戏”。

针对油茶树好坏不一、整体产量偏低的情况,英山乡着手进行油茶品种选育,并在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在李家山村建立油茶垦覆示范片,对原有荒芜低产的油茶进行垦覆。目前,全乡垦覆、新种油茶3000多亩。

振兴油茶产业,引进加工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去年以来,在李家山村党支部的积极争取下,由村挂钩帮扶单位柘荣县国投公司牵头,李家山村将抛荒的油茶林进行整理,由村委、村民自发入股组成油茶合作社,成立油茶初级加工厂, 还聘请第三方管理工厂。油茶林的复垦,不仅让村集体收入突破万元,还吸收村里闲置劳动力就业。

“茶叶采摘后,就到油茶加工厂帮忙,一天可以赚130元。”该村脱贫户杨文树说道。

“目前,李家山村有油茶林1766亩可供复垦,去年复垦了300亩,因为是初收,每亩收获50多公斤油茶籽,经过初加工,扣除成本,合作社成员每户可增收4000多元。”杨柏兴饶有兴致地介绍起油茶基地的发展情况。

厚积而薄发,向生态要效益已成为英山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英山乡以“石古兰”茶庄园、田头洋长寿茶、半岭茶村建设为抓手,发挥“石古兰”“田头洋”“仙岩顶”等地方茶叶品牌优势,打造5000亩高山白茶示范片。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一村一品,大力扶持建设茶叶和油茶深加工厂,通过引进企业,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培育生态经济作物产品市场。同时,调动群众种植优质作物的积极性,为群众增加稳定收入来源。”杨升昌说。

厚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英山村依山而建,地势陡峭,一幢幢古民居点缀其间,从山脚下的房屋到山顶上的房屋落差达400多米。远看村庄宛如挂在半山腰的灯笼,故有“灯笼挂壁”之美誉。村内古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百分之七十的房屋为前崖后壁。这些崖壁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刷,至今依然保存完整。漫步其间,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妙趣横生。

微信图片_20181218095647

文化长廊 陈隆 摄

微信图片_20181218095654

官安古民居 魏高鹏 摄

“英山村拥有千年红豆杉、古炮楼、古粮站等遗迹,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英山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英山村古民居不再风雨飘摇,让英山村“四个文化”(崖壁文化、公社文化、缪侯仙姑文化、耕读文化)能够重现世人眼前,该村着力推进文化建设。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英山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四个文化”进行充分地挖掘和保护,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立足村情民情,挖掘出老公社、崖壁、耕读、缪侯等四种文化形态,催生风水变风景、废场变公园、文化变精神,形成励志、进取的价值取向。

今年,英山乡还通过挖掘险峻山峰、平桌峰顶、壮美峡谷、九曲交溪、明朝银洞、官安古民居等自然人文资源,并同金丝玉玛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具有特色康养、户外运动、度假休闲的田园综合体。据悉,该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分三期实施,将流转土地1.7万亩。

厚植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1934年2月初,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到英山凤洋的双坵岗庄严宣布闽东游击队第七支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2团16连’,连长由‘神枪手’赖金彪担任……”在英山乡革命旧址——英山人民公社,义务讲解员郑玲玲一边带着游客参观,一边将英山乡革命历史娓娓道来。

当年部队使用过的枪支弹药、办公生活用品以及展板上展示的战斗事迹,都让参观者感受到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之前从来不知道英山这边还有革命旧址。今天带着家里的小辈来参观,就是想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历史并铭记历史,知道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以史为鉴,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花甲之年的姚玄德老人感慨地说。

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盘活英山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教育,2017年5月以来,英山乡启动实施了红色旧址维修保护工作,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一张红色革命活动路线图、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一个工作班子、一笔专项资金、一套实施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传统。此外,英山乡还把维修保护工作与美丽乡村、旅游景点、改水改厕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具有乡村特色和综合性服务功能的红色教育基地。

英山乡在修缮革命旧址的同时,还积极通过向老党员收集革命史料等途径,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精神得到弘扬。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