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剪纸:一方红纸“剪”天地
学员们一同剪纸。 张亦峰 摄
郑平芳传授剪纸技艺。张亦峰 摄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杨洋 郑凯 通讯员 郑婷婷 张玮)“二月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这是对柘荣县民间剪纸艺术的真实写照。作为“世界非遗”名录入选项目, 柘荣剪纸久负盛名,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人家逢年过节剪来祈福、增喜的物品。
近年来,柘荣县委、县政府重视剪纸产业发展,搭建了不少交流平台,让民间艺人走出来,让传统工艺传出去。除举办或参加各类交流活动外,先后成立了剪纸传习所、剪纸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传承和传播柘荣剪纸。如今,柘荣剪纸正逐步为外界所熟知。
非遗技艺传千年
柘荣剪纸形式有门头花、窗花、墙花,还有为装饰嫁妆,覆盖于箱、笼、枕和坛口上的“喜花”,贴于寿诞礼品上的“寿花”,用于祭祀用的“供花”,饰于衣、帽、鞋、兜的帽花、鞋花等。此外,还有许多剪纸艺人作为独自欣赏的富有创意的得意之作。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唐代,盛于清、民国,具有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之美感。
柘荣剪纸发展至今,艺术传承一直未曾间断,比如老一辈有徐梅英、袁秀莹、王描眉等剪纸大师,后来者又有孔春霞、郑平芳、游晓卿、吴秋凤、金素清、章燕、林英、郑平英等中青年剪纸名人,还有杨连玉、陈燕铃、林彬玲、叶小金、陈小钗、林慧敏等第四代剪纸新秀的传承群体。
随着剪纸艺术的日益传播,柘荣剪纸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创新,产品涵盖了100多个品种。2008年5月,柘荣剪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8年,柘荣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9月,柘荣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传承保护续“香火”
8月21日,在位于柘荣县文化馆二楼的剪纸传习所,一幅幅剪纸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柘荣县剪纸协会会长游晓卿介绍,这些作品除了几幅是老一辈大师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是传习所学员剪的。
据了解,剪纸传习所成立于2012年,以培养剪纸人才为目标,每年举办4至6期剪纸艺术培训班。既有面向广大剪纸爱好者的普及班,也有针对剪纸作品交流、创意开设的提高班。柘荣剪纸非遗传承人郑平芳、孔春霞等剪纸大师经常前来开班授课。“大师们时常的点拨,提供给我们创作的灵感,这对我们学习剪纸技艺有很多的帮助。”学员袁佳佳说。
无独有偶。柘荣县还将柘荣剪纸融入当地学校校本教材,在城关中小学、职校幼儿园均已开班。通过艺人的传、帮、带,县文化馆、民间艺术馆的骨干培训,中小学的乡土教育,民间剪纸艺人数量大幅回升,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为三千多人。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加强柘荣剪纸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对传统剪纸推陈出新,2017年,在福州三坊七巷成立柘荣剪纸文创馆,组织体验活动,用文创来激活传统手艺,通过创新的经营模式和传播方式,将柘荣剪纸推向国内外。
剪纸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技艺的发展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创新。
求变创新谋发展
口传口、手把手,在民间将柘荣剪纸流传至今。为了柘荣剪纸技艺走得更远、更稳,不少当地艺人在沿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求变创新谋求发展。剪纸艺人孔春霞就是之一。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孔春霞,自小对剪纸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8岁那年,她看到袁秀莹的一幅《孔雀图》剪纸作品后被深深吸引。从此,她利用工作之余剪剪画画,常常主动去袁秀莹、王描眉(现已故)老艺人家里学习传统剪纸技艺。
“传统的柘荣剪纸作品相对单一。但通过近些年的探索,我发现柘荣剪纸作品在表现手法、材料选用、内容挖掘、产品用途上都发生了变化,许多作品融入了现代因素。”孔春霞说。
孔春霞认为,柘荣剪纸首先在表现手法上要“新”。为此,2007年开始,孔春霞前往山西、河北、宁夏、广东佛山等地学习取经。经过多年学习总结,她将油画、版画、刻画、陶艺及国画、书法等艺术门类与柘荣剪纸相融合,大大提高了剪纸的艺术性。
与此同时,孔春霞在原有传统节假日布置、婚嫁添喜等用途上,还将柘荣剪纸延伸为居家装饰、办公会议室布置、旅游景点纪念品等生活、工作多个领域。此外,她还根据顾客需求推出定制式订单,不断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实用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目前正在与一家白茶企业洽淡定制式包装,以此增加剪纸产品的市场份额。”孔春霞说。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