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柘荣新闻

沃野逐梦天地宽——柘荣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2020-06-09 15:39 来源:宁德网



宅中后垅醉美茶园 张亦锋 摄



太子参丰收在望 游再生 摄



丰收节上,柘荣五姐妹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 吴霖 摄



电商平台——农特产品O2O体验馆 游松柏 摄



美丽的富溪前宅 吴霖 摄 

宁德网消息(记者  杨洋  通讯员  游书金  文/图)

阳光明媚,山花烂漫。丰收的喜悦和憧憬写在柘荣山城农户的脸上。

太子参长势喜人、茶叶采摘收入可观、辣椒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乡村旅游渐入佳境……时下,产业发展的崭新姿态、源源不断的活力,展示着这方土地的新气象。

近年来,该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资源禀赋,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柘荣县乡村产业振兴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台了《柘荣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和乡村“五大振兴”专项规划,致力于构建“2(太子参、茶叶)+N”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五化”并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柘荣县委副书记章华翰说,柘荣县作为典型山区农业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为指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计划,积极构建以“2+N”特色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柘荣亮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参”“茶”并进 实现“两翼齐飞”

当“一根参”“一叶茶”经济效益尽显时,柘荣县乡村振兴前进的脚步越走越快。

5月28日,在英山乡半岭村,已实现脱贫的太子参种植户林文坤正在参田里清理着杂草。

“再过一个多月即将迎来太子参收获期,更为关键的是,现在种植太子参不用担心销路,有药企上门收购。今年预计收入能够突破3万元。”林文坤说。

不仅是林文坤,该县许多贫困户也得益于种植太子参实现脱贫致富。

黄柏乡倒流村贫困户林贺民就是其中之一。几年前,林贺民还一贫如洗,一家四口居住在土坯房里,每逢台风暴雨天气,总是被乡村干部请到临时安置点避险。如今,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他依靠种植太子参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盖起了新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崛起的“闽东药城”——柘荣正厚植一根“参”,加快培育壮大医药产业。

为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该县致力太子参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县内力捷迅、天人、西岸生物、贝迪等20多家重点企业和近百家关联合作社,投资中药材(太子参)种植、研发、销售,成功开发了复方太子参颗粒、太子参毒抗素、太子参饮片等以太子参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基本形成了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

在“参”机勃发的同时,“一叶茶”也正勾画出产业发展的“上扬线”。

在城郊乡岭边亭村,工人将一箱箱包装好的茶叶装上车。“与百丈岩茶企合作已经多年,就是看中了这里茶叶的品牌和质量。”来自郑州的茶叶商人张家易说。

柘荣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环境优良,全县拥有茶园面积7万亩,涉茶人员近7万人,茶区平均海拔在500多米以上,山高雾浓,昼夜温差大,是茶叶最佳生长地。2019年茶叶总产量5001吨,全产业链总产值约7亿元。

崛起一个产业,福泽一方百姓。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按照“控制茶园规模、发展生态茶业、提升茶叶品质、打造知名品牌、拓展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的总体思路,主导开发生态特色区域公共品牌——“柘荣长寿茶”“柘荣高山白茶”,推出“白茶通”白茶金融服务产品,解决茶企融资难问题。

不仅如此,该县在传承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立标准加工厂、创新白茶制作工艺、开展新产品开发研究、加强营销推介等。仙岩雪峰、沁园春、石古兰、源山野、凤里红、柘一红等一大批省、市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屡次斩获殊荣。全国百强茶叶企业张一元、吴裕泰也在柘荣设立了茶叶生产加工基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我县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以推进产业升级为主线,立足本县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做大一根参、做强一叶茶、做活乡村游’的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能,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柘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国干说。

特色农业

迎来“百花齐放”

5月30日,在柘荣县东源乡铁场村融盛食品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将辣椒酱打包装箱运往湖南长沙等地。

铁场村位于东源乡西南部,这里的村民90%以上都从事辣椒相关行业,是个远近闻名的“辣椒村”。过去,由于村子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们只是零星种植一些太子参,脱贫致富没有门路。

1995年,在外经商多年的曾岩招返回家乡,办起了融盛辣椒加工厂,以小作坊形式制作辣椒酱。他一边免费为村民提供种苗,一边向村民普及辣椒与太子参轮种方法,且保量收购。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辣椒种植行列中来。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铁场村辣椒的名气越来越大。初尝甜头的曾岩招随即流转土地,建起标准化厂房,实施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去年,曾岩招又投入800多万元用于辣椒品种改良培育“柘荣大黄椒”参椒1号、2号新品种及厂房扩建项目(辣椒冷链库及深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并成功注册了柘荣县融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发展,铁场村辣椒酱产品从原来的1个品种发展到现在10多个品种,并开发出米醋系列产品。

“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是企业责任感的体现。”曾岩招说,为了激发贫困户生产积极性,企业不仅将全村的计生户和精准扶贫对象吸纳到合作社,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标准、保护价收购的形式发展生产,而且为扶贫对象提供每亩400元的扶助资金。

在地里刨到“真金”的不只有辣椒产业。近几年来,该县还依靠发展硒锌特色产业,让当地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宅中乡土壤中硒元素有效态含量高,是种植富硒农产品的理想区域。

瞄准这一机遇,宅中乡依托本土生态富硒富锌资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种植硒锌特色农产品,通过借智、借力,突破瓶颈,凸显后发优势,倡导支部党员、村干带头,发展硒锌橙柑、水稻、茶叶等农产品,鼓励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载体,注册“醉美宅硒地”“宅硒地”“宅柘里”“宅宝地”“稻豆”五个集体共享商标,硒锌大米、硒锌黄豆收购价实现翻番,带动硒锌农产品实现产值达800多万元。

宅中乡坑坪村村民符良英便是当地发展硒锌产业的受益者。去年,他结束了在外打工生涯回到老家,种起了硒锌大米。“原来种植的大米1公斤卖近5元,如今可以卖到20元1公斤。去年,我种植的8亩稻田给我带来了8万多元的收入。这比原本在外务工收入还高。”符良英喜笑颜开。

为助力硒锌产业发展,柘荣县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布局和措施,统筹推进富硒富锌产业发展。同时,加快产品培育,选送检测大米、黄豆、红米、赤豆、黑豆、茶叶、太子参等7个品种11批次农产品,均达到国家富硒富锌农产品标准,并建设了一批硒锌产业基地,培植了一批富硒富锌企业,打造了一批富硒富锌产品、品牌。

乡村旅游

激活“一池春水”

从柘荣城关驱车30分钟便来到了乍洋乡溪口村。一路上山峦叠嶂、翠竹秀绿,伴着溪水潺潺,丝毫不觉疲惫。

溪口村位于柘荣县乍洋乡东南部,素有“十里翠竹、万担茶乡”之称,是我市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到达溪口村后,先看到的是久负盛名的永安桥。

溪口村党支部书记袁永生介绍,经国内专家鉴定,该桥为华东地区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半圆石拱桥。加之溪口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摄影家及游客纷至沓来。“这几年,每年来溪口观光游玩的游客都超过万人。得益于此,许多村民还办起了民宿。”袁永生说。

今年63岁的袁良成是溪口村最早办起民宿的村民。他说,原来开办民宿仅仅是为了给前来购茶的客商提供住宿,不曾想因溪口优美的自然景色,前来观光摄影的游客络绎不绝,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收入。“这几年溪口的变化我是看在眼里的,如果将来子女想要朝着旅游业发展,我会大力支持。”袁良成说。

慕名而来的游客涌入溪口后,村里的道路、公厕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也随之加大力度。为了方便游客,村里设置了景点介绍、导览图、指示牌。近年来,溪口村斥资数百万元,完成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修缮了古墙古道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袁氏宗祠等。“除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外,我们还深入挖掘原汁原味特色古村文化,致力于将迤逦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推陈出新。”袁永生说。

旅游兴,百业旺。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的农特产品不出村口就实现了脱销,尤其是当地的土鸡、竹笋、茶叶等备受游客青睐。四方笋是溪口村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每年10月,是四方笋上市的季节,也是溪口村的旅游旺季。每逢这时,村里的四方笋都供不应求。“去壳的笋1公斤20元,去年仅这项收入就达5000多元。”村民袁良候笑呵呵地说。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如今的柘荣,一村一韵,一路风景,令人沉醉。

“目前,柘荣全县有东狮山、乍洋溪口村、鸳鸯草场、黄柏红色廉政文化等4条乡村旅游线路,每一条线路风格不同、定位清晰,全面助推柘荣县景点融合发展。”柘荣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提高游客旅游体验,东狮山、九龙井景区引入“智慧导游”,游客可通过“乐游宝”软件在线观看景区直播,并享受导航、语音导游、特产选购、门票预订等全方位旅游服务。这一尝试,给柘荣本土“互联网+旅游”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力。柘荣乡村游的玩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增值”。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柘荣活力无限,风光正好。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