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乍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 郑婷婷 林振平) 乍洋乡地处柘荣县东部,境内山川秀丽,风光旖旎,素有“灵动山水,诗画乍洋”之称。
近年来,乍洋乡立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九龙井风景区,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着力做好石山洋和溪口、凤里两个传统村落的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全力打造环石山洋精品旅游路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龙头舞动激活新业态
从乍洋乡政府出发,沿着县道乍洋至福鼎白琳线驱车15分钟,便可到达素有“柘荣粮仓”之称的石山洋。石山洋面积1300多亩,洋内坐落着前楼、石山两个村,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绿竹成片、盛产茶叶,有“十里翠竹、万担茶乡”之美誉。
近年来,乍洋乡高起点定位石山洋旅游发展目标,围绕生态、区位、文化等优势,以“农业、生态、休闲、养生”为理念,按照“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融合千亩示范园周边茶园、旅游景区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升级。
为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乍洋乡设立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引导群众把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集中连片开发,实现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向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转变。同时,大力扶持农业企业,累计筹措发展资金8000多万元,帮助经营主体完成防洪堤、农田水利排灌、园区主干道路网拓宽、道路绿化及展示馆、气象服务站、智能温控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农业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截至目前,洋内入驻规模化农业企业11家,其中省市龙头企业5家,农业种植规模超过900亩,现已开发采摘、种植等多项农事体验项目,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呈现出“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诗画茶香释放新动能
从石山洋的前楼村出发,向东驱车6公里,映入眼帘的便是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溪口村。
溪口村与福鼎市白琳镇、磻溪镇相邻,村内保存有双溪环碧、十里翠竹、永安石桥、袁氏宗祠、溪口古墙等“溪口五景”。
早在元朝,溪口村是福宁州的闽浙官道必经之地,也是周边茶叶的物流枢纽和边贸中心。
近年来,乍洋乡紧抓白茶市场升温的机遇,想方设法破解茶叶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难题,引入玉龙峰、易品源等茶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企业,集聚农业人才,发挥龙头带动,鼓励扩大种植。目前,该村茶园面积现已达到1500多亩,培育茶园示范基地2个,规模茶叶加工厂5家,年茶制品出产量75吨,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
溪口村民风古朴、人才辈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双溪之上的永安桥、始建于明代的袁氏宗祠、被时光打磨的古城墙都是溪口村的形象代言。
为加快溪口村的旅游发展步伐,近年来,乍洋乡将溪口村生态环境、自然美景、茶文化等元素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以“一革命四行动”为主抓手,该村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成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修建“溪口茶博馆”和“茶产业示范院落”,打造茶文化“百福”广场,不断推动溪口村茶旅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拍摄微电影《烟雨溪口》,使溪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在此带动下,每年来该村观光旅游的游客超30万人次。
传统村落焕发新魅力
亮丽的“美丽乡村”底色,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凤岐古民居,一重又一重的庭院让人目不暇接,雕梁画柱、墙外花草无不诉说着当时的繁华。
凤岐古民居位于乍洋乡凤里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前后),是柘荣最大的古民居,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
近年来,乍洋乡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为基调,在不改变古村落原始格局的基础上,按照“一保二建三修四拆”的原则,加强对凤里村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争取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对古民居进行了修复和改造,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延续了历史文脉,更留住了乡愁记忆。
在乍洋乡村两级干部的带动下,凤里村村民开始自发参与到古村落“活化”和“美化”中。“发展乡村旅游,村民都非常支持,纷纷捐出家中尘封多年的犁头风车、木桶铁炉、石碾手磨等老农具用于装点村子,还经常自发清扫村里的环境卫生。”凤里村干部吴胄炽介绍,乡里还计划将凤里的民居改造成民宿,让游客体验古民居的魅力。
如今,重焕生机的凤岐古民居依偎在苍翠欲滴的大山怀抱,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所散发出的气息扑面而来,凤里村这座古民居文化旅游村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