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鸳鸯头村:文旅为引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打造鸳鸯头民宿第一村 魏发松 摄
天气转暖,鸳鸯草场的万亩天然草场换上“新装”,以充满生机的绿色迎接游客的到来。
鸳鸯草场被誉为“南方的呼伦贝尔”,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近年来,柘荣县东源乡党委、政府依托鸳鸯草场景区开发溢出效应,以构建“民宿+”多元产业链为抓手,积极发展鸳鸯草场所在地鸳鸯头村乡村旅游,倾心打造乡村民宿旅游综合体,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文化+旅游” 美丽乡村绘新景
走进鸳鸯头村鸳鸯溪主题公园,随处可见爱情主题元素,心形秋千、粉色步道、“比翼双飞”景观、爱情巴士……浪漫气息引得游客流连忘返,纷纷拍照留下美好瞬间。
“鸳鸯”,自古被看作爱情、幸福的象征,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憧憬。鸳鸯头村运用“鸳鸯”这一爱情主题文化,以自然景观资源为“形”,以爱情文化内涵为“神”,通过结合现代简约、时尚浪漫设计理念,凝练形成“一心、两带、多节点”总体规划,打造集文化、自然、体验、生态为一体的爱情主题浪漫之村。
以前到鸳鸯头村,游客游玩时间最多不过半天。东源乡积极分析原因,破解留人难题,通过盘活资源、活化要素,加快“微改造、微提升”,深入实施夜景路灯、裸房整治等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系列工程,建设智慧民宿服务中心,打造爱情文化长廊、爱情巴士等爱情主题网红打卡点,全力为文艺创客提供沉浸式“新空间”,推动消费向服务、情感、生活等多种消费领域拓展,村内乡村旅游逐步实现从“看半天”到“玩一天住一宿”。
现在到鸳鸯头村,不仅可以到鸳鸯草场打卡网红小火车、体验玻璃栈道、来一场狂欢篝火,也可以到南北炮台岗红军战壕遗址重温峥嵘岁月,还可以到鸳鸯头村里的农家乐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傍晚在鸳鸯头村住上一宿,看满天繁星和日出日落。
“党建+民宿” 融合发展增活力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已成为新引擎,鸳鸯头村也不例外。为打造“民宿第一村”,鸳鸯头村深入实施“党建引领民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书记项目,以民宿领域为突破口,探索“党建+民宿”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促进民宿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
2020年,村党支部与民宿带头人、回村大学生联合成立柘荣县鸳鸯同心农业专业合作社,破解资源、资金、服务等方面发展瓶颈,推动民宿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同时,借助实践基地建设契机,承接“四同”实践教育、中小学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和德育劳动教育,激活民宿业态良性循环,助推民宿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民宿发展不能只看速度,更要注重质量。为此,鸳鸯头村加强“党员民宿店”“党员诚信示范点”建设,引导各类民宿户标准化打造、规范化培训、多元化经营。同时,积极开展党员“1+N”结对帮扶,选拔一批“党员民宿管家”,及时做好日常经营和服务品质的跟踪服务。村里相继打造出以“源宿”个人型、“拾光民宿”家庭型、“鸳鸯人家”团队型等一批特色鲜明、群体精确的乡村精品民宿样板。
此外,鸳鸯头村还积极探索“民宿+网络主播+乡村振兴”新业态发展模式,全方位、多角度、趣味性宣传推介优质旅游资源,扩大行业窗口效应。并依托特色文旅片区党建联盟,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烧烤露营、蔬果采摘、红色研学、特色美食、林下经济、峡谷探险等业态同步发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动。
“智慧+治理” 乡村文明树新风
在鸳鸯头村有一个“民情茶室”,这里日常开放为游客、村民解决矛盾纠纷。每当有矛盾发生时,干部群众就会来到茶馆,以茶为媒,以茶会友,说理议事,将党员教育、民情收集、便民服务融入日常,以“一杯清茶解难题,共谱邻里和谐曲”为主题,为乡村治理开辟了一条联系村民、优化决策、化解矛盾、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切实将各类问题处置在源头、化解在萌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乡村旅游,安全问题不容小觑。随着鸳鸯头村旅游发展逐渐兴旺,如何保障游客安全是目前的重点工作之一。鸳鸯头村开展了警务便捷服务,设立组建“警务室民警+综治巡逻队+福旅企业内部安保队+村治保队+护林员”一体的多职能联勤队,开展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游客代帮代办、指路导航等全方位便捷警务服务。
鸳鸯头村还立足地理位置条件,整合毗邻地区平安应急、乡贤调解、警务联动三支队伍,构建治安联防联控联动跨县协作机制,共同绘制边界地区治安重点部位、堵截卡点防控网络图,做好处置力量、舆情导控、应急保障等各项准备,合力解决毗邻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筑牢平安边界坚实基础。
文化兴业,文旅强村。下一阶段,东源乡将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方向,以文化旅游强村富民为目标,积极构建鸳鸯头村餐饮、购物、娱乐等新业态,不断实现党建创新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共建共享,以文旅赋能擦亮共富底色。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江澜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林珺
责任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