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融媒丨柘荣双城:活用古厝文化资源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柘荣县双城镇积极响应柘荣县委、县政府建设城市书坊的号召,围绕打造“书香慢城 全民阅读”的城市名片,精心组织,努力探索文化惠民工程,修缮活化后门溪“城市书坊”,结合文物点与现代化功能再现了后门溪陈氏书馆历史风华,也成为双城镇复兴溪坪古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
柘荣县双城镇溪坪社区后门溪6号,原为后门溪陈氏书馆,是后门溪陈氏大宅的附属建筑,相传为当年陈氏先祖建造的开放书馆,用于教陈家子弟和外来学子。新中国成立后,书馆停办,现为住宅。始建年代待考,现存为清代建筑,是柘荣县县级文物保护点。
01
强化思想认识,保护修缮古厝
双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做好工作协调、各类设施质量管控、安全管理,合理开发古厝资源,保护历史文化产业。2020年,双城镇政府对后门溪陈氏书馆进行抢救性修缮后,结合有传统文化内涵、互动性强的文创文旅产业项目,将后门溪城市书坊打造成为兼具传承体验、展览、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点。
后门溪城市书坊占地面积约290平方米,主楼面阔5间,进深5柱,木构穿斗式重檐歇山顶。房屋建筑共有两层,一楼主要是活动区,进门过天井,正对着大厅,隔着镂空的屏风隐隐绰绰可见后天井的风光。左右两厢房分别是陶艺、香囊、花艺体验区和香道、听曲品茗休闲区。向左穿过陶艺体验区踩着木梯上到二楼,便是书坊的阅读区,全馆藏书2800余册,种类齐全,各类书籍整整齐齐摆放两边,再用木质书架隔出各个阅读区,为阅读者提供独立舒适的阅读空间,向里走还有书法区、品茗区,让群众在书香、墨香、茶香中享受着小城老巷的休闲时光。
02
注入创新思维,活化利用古厝
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应该像“古董”一样供起来,而是要充分挖掘其承载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让它们“活”在当下。文物建筑保护,既要在兼顾安全的情况下修旧如旧,又要关注如何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向公众开放,满足多元化需求。
在此愿景下,双城镇积极探索有机更新的理念和方法,在历史环境里如何创新机制,推动城镇功能升级、空间品质提升和历史文脉传承的有机结合,做出积极探索。2022年9月后门溪城市书坊崭新亮相,将陈氏书馆与拂田文创馆相融合,不仅有高“颜值”,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后门溪城市书坊着力打造古琴、古筝、香道、花道、茶道、陶艺DIY、香囊DIY、书法展示、品宋氏茶点(紫苏饮)、阅读体验十大主题项目区域,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拓展了服务覆盖面,让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家门口”开花结果。
03
打造研学基地,献力文化传承
如今,学生研学已成趋势,后门溪城市书坊依托现有基础打造主题鲜明、产业融合的地方特色研学基地。以文化为依托,融入红色文化、艺术体验、非遗文化、赏花游玩等元素,精心推出“红色研学游”“文化体验游”等特色研学项目,涵盖了剪纸文化、陶艺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形成集参观、传承、体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研学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游学内容。突出研学实践中的体验性、探索性、趣味性和文化性,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多渠道锻炼。
双城镇将后门溪城市书坊大力打造成为高品位研学基地,实现高质量研学和高效率践学。把鲜活的文化、最经典的文化及学生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文化知识在融入研学项目,既拉动区域内经济循环、促进文旅消费,又成为提升学生整体文化认知的重要手段。
引凤来,必须筑好巢。双城镇广泛招商引资,创新运营模式,大力盘活传统古厝资源。通过先修缮、后租养,积极引导客商以用为养,按照住建部门要求,在确保结构安全、保护好古建筑历史信息和布局风格的同时,修旧如旧,尽可能保存其历史价值,开发拓展相关新业态。
既要保持古民居的气质,又要发挥其在文旅方面的蝶变效应。双城镇邀请非遗项目、文化旅游项目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设计等第三方入驻,通过对闲置古厝的不断升级改造,为古厝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昔日日渐凋落的古厝,如今华丽转身,变废为宝,走出一条“活化之路”,处处化“腐朽”为神奇,勾勒出了一幅古味延绵、新韵悠长的书香柘荣“新画卷”。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柘荣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