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柘荣新闻

百乡千村行|柘荣英山:“跨村联建”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2024-05-30 17:02 来源:闽东日报

眼下正是乌稔树生长最旺盛的时期,5月28日,在柘荣县英山乡乌稔树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正进行病虫害防治、除草等管护工作,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湿度较大。最近我们把管护重点放在病虫害防治上,为乌稔树的茁壮生长打下坚实基础。”王社村农户杨祥论说,“种植的乌稔树长势很不错,明年就可以采收了。”

据王社村党支部书记杨文章介绍,得益于开展“跨村联建”工作机制,王社村、熊状村统筹整合了两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共同发展乌稔树种植项目,种植了4万多株乌稔树,种植面积60余亩。基地正式采收后,乌稔树叶每亩产量可达400多公斤,每亩产值约为4000多元,将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增收的新路子。

“跨”起来有奔头,“联”起来有劲头。王社村、熊状村联合种植乌稔树是英山乡大力开展“跨村联建”工作机制,促进辖内各村资源整合共享、抱团发展的案例之一。

英山乡地处柘荣县西北部,共辖14个行政村,小、散、弱等问题制约着村庄发展。如何让各村协调发展、共同致富?英山乡直面问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开展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以村党组织联建共建集聚整合村庄资源,推动融合发展。

何家山村、英山村、岗后坪村、王社村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种植毛药花、黄精等药材160余亩,把林地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绿富”双赢;半岭村、石古兰村、官安村立足生态资源和依托古民居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大力探索“党建+生态”模式,打造生态康养基地、红色文化研学、“茶文化”体验等项目,形成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非遗传承、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振兴产业集群,不断擦亮英山旅游名片;英山村、熊状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廉政教育基地、人民公社、古炮楼、红军铁索桥等红色资源串联打造成红色教育路线,开展红色研学游,为乡村带来更多人气……

“目前,依托‘跨村联建’,英山乡所辖14个村通过项目捆绑、土地流转、共同投资等方式共建毛药花、乌稔树、生态旅游等项目,打造了3条产业发展示范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英山乡党委书记游龙城介绍道。

“跨村联建”不仅让乡村更美、产业更兴,最关键的是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近几年,随着桃花节的举办、茶文化的推广,我们村的人气更旺了,农家乐的生意也很好。随着夏季来临,将有更多的人前来避暑度假,我们农家乐也有得忙了。”石古兰村的“古兰小筑”农家乐负责人王岩辉笑着说道,“旅游旺季的时候,村民也会摆摊卖一些农产品、特色小吃、应季水果,收入还不错。”

谈起“跨村联建”带来的变化,在半岭村经营民宿的林凤兰也感受颇深。“通过‘跨村联建’工作机制,我们几个村的旅游资源都串联起来,游客可以观云海日出、体验茶文化、采摘水果,项目更丰富,也能‘留’得住游客了。”林凤兰说道。

随着英山乡“跨村联建”工作机制的深入实施,乡村美了,产业旺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刘敏玲

编辑:邱祖辉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