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金融”怎样走好“最后一公里”
工人日报
社区支行从轰轰烈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到冷冷清清关闭上演“关闭潮”,不过6年而已
“楼下金融”怎样走好“最后一公里”
浦发银行设在湖南长沙的3家社区支行以及设立在四川西昌的1家社区支行,正式退出运营,民生银行一天之内有9家社区支行退出运营……最初为打通银行服务“最后一公里”而存在的社区支行,如今频现关停。
作为“家门口的银行”,以社区支行为载体的社区金融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五六年时间,与当年的火热状态相比,目前社区支行状况堪忧,总体呈现“进少离多”。
银保监会统计显示,截至7月5日,今年共有270家银行社区支行开业,然而却有358家社区支行正式被批准关停。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关闭的社区支行几乎没有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多大影响,甚至有人在几个月之后才发现社区支行的关闭。的确,与现在便捷的手机办理业务相比,打着“银行最后一公里”诞生的社区支行还是太远了。
从轰轰烈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到冷冷清清关闭上演“关闭潮”,不过6年而已,但这股风潮是在市场规律主导下的重新洗牌,还是社区支行真的无法继续走下去?
曾经的竞争筹码
社区支行的概念,源于2013年原银监会的一份《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文中,原银监会将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不过,与一般支行不同,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的主要特点是不办理对公业务,单户授信余额不超过500万元。目前,全国持牌的社区支行有5700多家。
社区支行通常坐落于住宅区附近的商铺之间,面积较小,一般配置两至三台自助机具,加上两至三名员工。大多数的业务由客户自助办理,必要时员工也会给予协助,客户基本都是来自周边小区的居民,以中老年客户居多,流量并不大。
与传统银行相比,社区支行功能设置简约、定位特定区域和客户群体、服务便捷灵活。因此,推出之初,社区支行被形象地形容为24小时便利店式的“楼下金融”,意在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精准覆盖。
事实也是这样,基本的存取款或者咨询理财产品的需求,社区支行基本都能满足,除此之外,有的社区支行还提供生活缴费的业务,包括燃气费、水电费等。由于客户范围较小,一般也不需要排队。
在其短暂的黄金期内,社区支行由于面积小,为银行节省了部分运营成本,而银行人员的长期驻扎又增加了和居民的良好互动,助推了银行挖掘客户和深度营销活动。另外,对于工作时段没时间去银行的上班族来说,在周末或下班之后去社区支行也很方便。对居民而言,的确是一大便民措施。
但很快,社区支行便背离了其设立的初衷。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开始崛起,在其冲击之下,为争夺存款及客户资源,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纷纷下沉社区挖掘客户,掀起了设立社区支行的浪潮,社区支行成为银行在压力之下有力的竞争筹码。
“不少商业银行的社区银行,只是把银行开进了社区,其服务、营销和产品都与以往传统银行网点没有太大区别。”一家商业银行支行的负责人介绍说,社区银行本应立足定位,从社区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入手,将其差异化优势发挥出来。现在问题是,一些社区银行在设立上,并未突出特色化的服务,而成为“跑马占地”、无序竞争的一种不正常手段。
逆风行驶的社区支行
调查显示,社区支行的困境多半来自于越来越便捷的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在其强大的渗透力背景下,社区银行好像在逆风行驶,即使仅仅是“最后一公里”,也走得格外艰难。
移动支付的普及让街边卖菜的大妈都省去了找零钱的麻烦,更别说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数字原生代”了,现代人对现金支付的需求大大减少,社区支行ATM的使用率也大大降低。据调查,过去传统网点每天有三四百人进出,现在一天还不到100个人。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781.77亿笔,同比增长6.97%;离柜交易金额达1936.52万亿元;离柜率达88.67%,同比提高4.36个百分点。
“很少人去银行网点了,更没人去社区支行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认为,我国远程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对社区支行所承担的传统渠道服务替代很快。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则认为,另外一个影响社区支行业绩的重要因素是,目前的社区支行,不是独立的经营机构,而是银行的派出机构,这就使得其经营活动缺乏充分的自主权,产品开发、服务模式等都是统一标准化的。按照规定,社区支行实行有限牌照经营,一般不办理人工现金业务和对公业务。
从业务范围看,社区支行主要包括理财销售、个人贷款、缴费结算等,业务简单且同质化较为明显,并不能满足某些社区特殊的金融服务需求。
据业内人士此前测算,一个社区支行从店面租金(平均20万至50万元)到人员配备(一般2至4人,每人年薪按10万元计算),从店面装修到设备置备(二者总计5万元左右)等,一年成本至少要100万元。按照目前的利差计算,要覆盖100万元的成本,需要拉到2亿至3亿元存款才不赔本。对很多社区支行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门庭冷落、网点关停、驻点人员回支行网点帮忙——这是现今很多社区支行比较普遍的现象。
面对如此困境,很多银行选择“一刀切”,就像开设的时候的一拥而上,关闭时也决绝果断。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有社区支行退出运营,当年就退出了216家。2018年,又有813家关停,并引发了社区支行频关停现象的讨论。据统计,到今天为止,共有1300多家社区支行退出运营。
“最后一公里”何去何从
社区支行真的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吗?对于一部分社区支行来说,并不完全是这样。
事实上,“关停潮”并不是在所有地区的社区支行发生,这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据了解,“关停潮”多出现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部分人群由于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已经能够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的线上获取,但是在城市的老龄化社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支行模式的银行服务,仍然是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
即便是在一线城市,仍然有社区支行能逆风而上、绽放异彩,不仅没有“凄切凋零”,反而“生机盎然”。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浦发银行北京分行赛洛城社区支行,因为提供宠物等待区、便民服务区、儿童服务区以及免费收货点、存钱额度积分兑换商品等个性化服务,获得居民认可。“关键是差异化生存,然后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网点的一位负责人认为。
调查表明,商业银行经营陷困境无法实现盈利是主因。原本计划“个人业务和小微企业”两条腿走路的社区支行,目前大部分只做了个人业务。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近期有专家支招“通过赋予社区银行法人地位、享受贷款审批权限”来解决,以便给社会银行更多出路。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主编殷燕敏则认为,关于社区支行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其实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各家银行的业务定位也因此有所差异。
“可以肯定的是,在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市场大环境下,银行的离柜率势必会越来越高。因此,社区支行要明确如何定位服务用户,或需要分区域、分层次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殷燕敏表示,社区支行未来的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或许才是竞争力所在。
有业内人士指出,“轻型化、精简化、智能化、自动化、亲民化、精细化”将是社区支行今后的发展方向。社区支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突破原来设定的一公里的服务半径。未来可以借助广泛的网点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开展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各种活动,提供各种场景体验的社区服务。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