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心,更要责任心
宁德网评(兰梦)元宵已过,笔者走访了部分机关单位,多数干部员工已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可少数人签个到,露下脸就不知所踪了,还有的虽然端坐办公室,却吊儿郎当,依然沉醉在节日的闲散氛围中,提不起精神。
长假后重返岗位,迟迟未能进入工作状态的,被人们戏称为“节日综合征”。此类症状表面上上班打不起精神,深层次的原因是少数干部职工缺乏起码的责任心。
“为官避事平生耻”。在习近平同志看来,“担当”二字重千钧。2010年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时,他就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在中华民族延续发展征程中,这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春秋》的“责备贤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都无不深刻地表达了入仕为民的责任担当。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在县尉任上,悉知百姓“家田输税尽”、拾穗“充饥肠”时,禁不住生出“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自责。千百年以来,像白居易、范仲淹这样,做官念念是为天下苍生着想的,“人民把他捧得很高很高”。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按此法规定,万历三年(1575年)查出“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巡抚、巡按官员54名。其中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没有按期完成朝庭下达的任务量被罚停俸三个月。而朱元璋在位期间,全国有七成官员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岗位,丢了饭碗。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代公务员没有铁饭碗可端,而“工作稳定,旱涝保收、拿铁饭碗” 的现代公务员,更没有理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因为包括平头老百姓在内的纳税人才是大小官员真正的“衣食父母”。
《论语》中记载孔子与学生子路的对话,可谓精彩绝伦。子路问老师,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老师回答:“先之,劳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样的公仆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子路还觉得不够,继续请教。于是老师又说,为官者除了上述义务与责任外,还要不知疲倦地默默奉献。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夫子的教诲,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镜子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任重道远。希望党员干部赶紧收起懒散之心,尽职尽责,经世济民,无愧于人民公仆的道义。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