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与人交,止于信
宁德时评(张诚)近日,朋友的一个小小举动让我感动不已。此君是一位常务副县长,他利用到市里开会的机会抽空造访我,并送回一支圆珠笔。
朋友不待我开口便说,一支笔微不足道,但那天是跟您借的,有借有还,这可是个诚信问题。
见朋友如此认真,我也给他讲了一个“诚信老爹”的故事。这位年过八旬的老爹叫吴乃宜,浙江温州苍南三澳村人氏。2006年夏,一场超强台风夺走了他3个儿子的生命,打沉了4个儿子用所有积蓄和贷款买来的渔船。
天灾给老人留下的不仅是丧子之痛,还有80万元的巨额债务。台风过后,债主上门要债。老人忍着悲痛表态:“做人要讲信用!是我儿子的债我都认,我一定会想办法还钱!”
为了还钱,老人坚持在家门口的山坡上种菜养鸭,在沙滩上拾荒,每天只吃两顿稀饭青菜。也有好心人劝他,3个儿子都死了,你不还钱,人家也不好说什么。但老人却回答:“做人要有良心,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一定要还!”
讲完“小人物、大境界”的故事后,我话锋一转,说,现在少数公职人员反不如老百姓诚信。我略举了两桩。
不久前,为了赶写一篇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我登门向一名女法官要一些家暴的案例,并约好过几天电传给我,可整整半个月不见回音。我只好硬着头皮再次打电话催促,对方先是抱歉,继而表示立即发达邮箱。现在又半年过去了,杳无音讯。
还有一桩是我的同事要访问一处级机关的办公室主任,打电话相约,对方说,正陪领导下乡,没空。然而去电询问他的同事时,同事十分肯定地说,某主任一直在办公室与他人泡茶闲聊。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相信这些个道理三岁儿也晓得大概,但八十岁老翁不一定做得到。
现实生活中,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即使最狡诈阴险的人,都不喜欢交言而无信的朋友,而骗子老赖是没有知心朋友的。据说人们为了圆一个谎言,不得不费尽心机再编造99个谎言。韩非子说得真好,巧诈不如拙诚。
古人把“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常即恒常,所以诚实守信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它都发挥着正能量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的不少地方人与人之间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人群甚至既不信己,也不信人,沦落到了“与人交,止于防,止于欺”的地步。
与人交,止于诚。曾子的“三面镜子”中的一面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是从平常的小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举手之劳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更可以提升社会公德的水准。
目前,全省上下都在践行“八不”行为规范,其中最后一项是“经济生活不失信”;全国也在编织一张诚信网,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依我个人理解,不光经济生活要诚实守信,不做“老赖”,与人交往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必须“信”字当头。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