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压”何必撕书?
宁德时评(郭东岳)高考是出新闻的季节。高考前夕,不少高中学校纷纷下了一场“六月雪”——高三年段的同学在撕书解压。高考生正值青春年华,大考前后释放压抑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以撕书撕考卷的形式发泄,引发了诸多争议。
有热心网友建议:“可以把书本留下来,给需要的人。”也有网友戏问,万一复读,怎么办?实在要撕,也要等到录取通知书到手再说呀。还有网友说,高考生也是普通公民,不能享受“特殊待遇”。而有良知的教育人士则认为:放松应该,但需理性。
笔者以为,撕书解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流弊。
首先,有悖于教书育人初衷。我国古人的教学方针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读书做学问,道德第一,其次才是知识技巧。爱因斯坦与中国古代教育家心心相印,他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梁启超说,教育是教人学做人。教与学都离不开书,对于书籍,学人理应心怀感恩与敬畏;再则,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最好的朋友,十几年来与书为友的学生,为泄一时之压力,像对待仇人一样撕之为后快,多少有点不忠义、不和谐之嫌。真难想象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或将来走向社会,一旦与同学同事发生矛盾,会不会也如此偏激冲动?
其次,不利于环保且违背节俭美德。我们知道,书本的原材料是木材,是树。树是地球之肺,目前地球上出现的种种生态危机与森林被大量砍划息息相关。涂鸦严重的课本教辅完全可以拿到废品收购店回收再利用,撕成粉碎不仅污染校园,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家宝,永远不会过时,即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学生更应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何况未来3年,我国还有4335万人要脱贫。一位网友建议,在边远山区,很多学生只有简单的书本,如果城里的学生不需要,完全可以把书本送出。
最后,滋长乖悖违戾之气。读书志在圣贤,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凡读书人爱书如命,敬书惜字如敬神,决定不敢轻易损毁。考生压力大要放松,但不能“放肆”,不能逾越道德底线而撕书,反之很可能滋生乖戾风气,更糟糕的是会把这种不良习气传导给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正如一位网友所言:“爱护书籍,就是爱护知识,这是一种美德。”诸葛孔明在《诫子书》说道,“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大意是,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暴戾急躁就不能陶冶情操。高考生不是“特殊公民”,学校与家长不必过于纵容娇惯。
笔者几十年前也经历过高考,深知压力山大,但从未有撕书的念头。考生压力大或许与当前尚未完备的应试教育有些关联,但承载知识智慧的书,如何得罪了学生?依我看,释放压力的方法有多种多样,除了教师家长平时加以科学理性的教导外,考前抽空到旷野长啸深呼吸、约同学打一场球赛或参加慈善活动等等,劳逸结合,既有益、有效又斯文。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