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不求备”感言
宁德时评(陈林)“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商书·伊训》,意思是说,对待他人不可求全责备,对待自己要严格约束。这句话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幸的是,现如今一些人,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早已把老祖宗的谆谆教诲忘了一干二净。我的好友李君是一位克尽职守、为人厚道的公务员,由于先天不足,体质不佳,除了有类似宰予的“昼寝”毛病外,肠胃也不好。遗憾的是李君没有遇上孔夫子那样善解人意的好老师好老板。因为他脾气好听话,顶头上司不仅动辄给他压任务,而且不是分内的工作也统统让他承担,结果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有时实在干不动了,央求领导手下留情,但上司总是说,你是骨干,怎么能跟一般干部相提并论呢?身体不舒服吃点药就没事了。
两年前,忍无可忍的李君递交了辞职信,经人介绍,很快成了一家私企的副总,老板不但赏识他的人品与才华,还特意为他提供称心如意的工作环境。李君也争气,带领他的团队为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李君不是个案,据笔者了解,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失,并不单单是薪酬低,晋升空间小,而是领导冷漠无情、刚愎自用,外加一个小肚鸡肠的尖酸刻薄。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老前辈在“与人不责备”上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值得认真镜鉴。
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时,物理学家束星北有侠义之气,但性情暴躁。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因战争被迫西迁。束星北对竺可桢不满,在西迁路上,跟在后头的他当着众多教职员工的面数落校长的种种不是,竺可桢总是一笑了之。事实上,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的这种作风,可关键时刻却力排众议,聘他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竺校长不愧是气象学家、大学者,有天空和大海般的胸襟,海纳百川,容人之“短”,其事业哪有不成之理。
北大校长蔡元培同样是“与人当宽、自处当严”的好校长。一天,他在校园巡视时,发现一名学生躲在角落里哭泣。原来这位学生的家乡发生了大水灾,父母不仅失去了安身之处,连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蔡元培当即决定资助学生50大洋,那位学生惊惶失措不敢接受,因为这实在是一笔巨资,他根本没有能力偿还。蔡元培只好亲自把大洋送到这名学生的宿舍。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学生并没有登门感谢,甚至见到校长时,也远远躲开了。蔡元培的一位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他气愤地对蔡说,“这名学生也太过分了,一点感恩的意思都没有”。蔡元培笑说:“也许他有别有苦衷,我们就别苛求了。”多年后,一位自称受过资助的学生专程找上门来还钱,这时他已事业有成,而蔡元培也不在北大任职。那位学生提起当年的事情,泣不成声地说,当时校长对他恩重如山,却不晓得如何回报,兼而还有些羞愧,只好选择了逃避。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