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善心得始终
宁德时评(朴忠民)周末,陪邻居李大哥到福安市甘棠镇拜访他的朋友。李大哥说,这位朋友其实是孩子上小学时的房东,当年双方都谈好了房租,可后来随着两家的热络,房东不仅没要一分钱,而且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老李的孩子。如今两个良善的家庭比亲戚还要亲近,李家孩子博士毕业后,房东也跟着沾光,逢人便说,我家也出了博士。
这个无比温馨美好的故事,诠释了“善有善报”的古训,因为善像阳光、雨露、灯塔,能够滋润照耀焦渴、悲伤、苦痛的心灵。弗兰西斯·培根对“善”有独到的总结,他说,“善,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他就不过只是卑贱的鼠辈,既可憎又可怜。这种行善的品格也许会看错对象,但永远不会过份”。
辜鸿铭先生被圣雄甘地誉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他把“人之初,性本善”捧若救世良方。辜鸿铭在《良民宗教》一文中这样说:“你将如何使得人类承认公理和正义为一种高于物质力的力量呢?我的回答是,你必须首先使人类确信公理和正义的功效,使他们确信公理和正义乃是一种力量,实际上,就是使他们相信善的力量。”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说法前些年得到了日本科学家求证。京都大学和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的研究小组,让出生10个月的20名日本婴儿各看20秒钟动画,让四处转动的蓝色球体和黄色立方体在动画中分别充当“攻击者”和“被攻击者”,蓝球不断追赶并撞击、挤压黄色立方体。播放完动画后,研究人员摆出两个图形的模型,观察婴儿会抓哪个。结果,20名婴儿中有16人抓取了被攻击的黄色立方体模型。如果让婴儿观看的动画中没有两个图形撞击的画面,则婴儿选择模型的时候就不显示出偏好。
说到善恶终有报,与人要为善,中国古人有句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环视古今,一些丧尽天良的邪恶之人,纵然一时逃脱法律的制裁,也逃不了内心善的谴责,难以长久;有的即使逃脱了己身,最后还殃及子孙后代。
东晋成帝时,庐陵太守羊聃暴戾无度,在简良一案中,他无端怀疑简良等为盗贼,徇私枉法,竟然一次冤杀无辜180人之多。右司马向成帝直言上奏,称羊聘滥杀无辜,罪当处死;征西大将军庾亮遂将羊聘绑缚京都治罪。因为羊聘的祖姑是景献帝的皇后,又是琅琊王太妃山氏的舅舅,成帝不忍心公开处死这个皇亲国戚,赐他死在监狱中。但最后经不住众人求情,成帝赦免了羊聘的死罪,只将他贬为平民。羊聘虽然逃脱了法律的严厉制裁,但总是担心受到报复,在担惊受怕中抑郁而终。
毫无疑问,善心与善行,是化解人类社会一切矛盾与危机的灵丹妙药。如果人人心存善念,注定会结成“善果”,哪怕是一丝一缕,一点一滴,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大海”,一个巨大的正能量场,足以救度人世间的一切苦厄。所以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不忘善心,可得始终。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