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别忘了“共担”
宁德时评(石不转)朋友是一位热心肠的年青父亲,每当送自己的女儿上学时,遇到邻居的小孩子,都会主动顺路捎一程。一天,雨下得很大,一个搭他车子的小学生下车时重重地摔了一跤,伤筋动骨,虽然孩子的家长比较通情达理,但朋友还是出于道义赞助了千把块的医院费。
朋友的举动叫“拼车送学”。在同一个社区,拥有私家车的三四个家庭组成小团队,大家轮流开车送孩子上学,这就是眼下最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共享经济”。因为“拼车送学”也完全可以安上一个时髦的名字“共享私车上学”。
“共享私车上学”妙不可言,其一,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化解了家长送学难的“心病”;其次,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省时间和资源,原本需要三四部小车送三四名学生,现在一辆车就可轻松搞定;最后,有利于破解现代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三岁的孩童都晓得,这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拼车送学”亦不例外,因为上学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心也不是个个善良的。如果上述受伤的学生家长居心叵测、恩将仇报,我那位善良的朋友跳进黄河也讲不清啊。推而广之,共享经济要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受益方必须共同管理、共同担责,这样方能实现最终的共赢。如果某一方的得利是建立在另一方受损的基础上,这样的共享经济模式就会昙花一现,注定要走进死胡同。
继共享雨伞、共享民宿、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模式之后,加上政策扶持、市场升温、资本青睐,各式各样的共享经济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然而监管不力、管理混乱、责任不清等问题,少数商家甚至打着“共享”的旗号进行虚假经营、招摇撞骗,业已成为了共享经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优化资源配置,这是共享经济模式建立的出发点。就政府职能部门而言,面对共享经济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成长的烦恼”,一棍子打死或是让其像野草一样放任不管,都不是明智之举。只有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设置科学的准入门槛,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加大监管,共担责任,才能保障共享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对企业和经营者来说,追新求特应该鼓励,追逐利润亦在情理之中,但打着共享的旗号进行恶意炒作、投机取巧,就是在破坏市场秩序。因此,在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遵纪守法,恪守商业道德;面对共享经济中出现的安全、健康、环保、隐私等问题,不能推给政府和社会,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要勇于面对。
从老百姓角度来看,作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使用者,必须秉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处事原则,善待、珍惜共享之物。时下,共享经济已深入到了老百姓的吃、穿、住、行、购、健康、知识教育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切不可有我付费便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的心态,更不能任性破坏,而要大家共担责任、共同呵护,唯有如此,共享车子等方能开得顺畅,共享经济才能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