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借”
宁德时评(姚丽娜)《弟子规》说,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可眼下借钱物不还者如麻如粟,这些人便有了“老赖”的称号。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领17万大军攻打袁术,袁军闭门不出,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负责军粮的仓官问曹操:“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曹对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求一时之急。”仓官问:“兵士倘怨,如何?”曹操说:“吾自有策。”
仓官即以小斛分散,军士无不嗟怨,都说曹操欺众。曹操密召仓官入帐,说:“吾欲向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 仓官问:“丞相欲用何物?”曹操说:“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哪容分说,呼刀斧手将仓官推出门外斩首,众怨始解。
曹操借头公案出自民间小说,不足全信。纵观历史,古人大多是讲信用的,因为先贤立身之本不在钱财多寡,而注重自牧人品,以诚信为正鹄,不诚之言事,羞而不为,借而不还的案例并不多见。你看老祖宗“信”字造的多好,人言为信,信用、信誉胜似金银财富,“季布无二诺,候羸重一言”之类的故事俯拾皆是。
北宋末年,汴梁人刘贡士曾经向富人借钱五十金,便赴广文任职。后来金兵扰乱汴梁,富人家破人亡,妻子饥饿将死。刘贡士任满归来,身上只剩下七十多两金子,全部还给了富人妻,而其夫在世时从未告诉她有这笔借款。
举世滔滔之际,老赖辈出,且招数简单粗暴。云南德宏段培相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到原州广电局局长、州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等职,也算得上“成功人士”。仕途风光时,文章也精彩,他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写到:“与人为善,增光补台,成人之美,应该成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习惯和境界。”
两面人,说一套,行一套。堂堂正处级领导干部,段培相却经常玩只借不还的游戏。同事对这名“三无主任”的评价是这样的:“我们办公室的同志都不愿意跟他出差,跟他出差就要掏钱帮他买东西。”“单位的同事都不敢代他送请柬,谁送请柬谁帮挂礼,他从不还钱。”“他经常向单位职工借钱,长期不还,因他是领导,大家也不好意思让他还。”
据了解,有借不还几乎成了大小贪官共同脸谱,因为他们手上掌握着财权、人事权以及生杀大权,在他们看来,向有求于他们的下属或公司借些钱算是给面子了。所以贪官开口借钱少则十万八千,多则是天文数字,其胃口之大、贪心之巨,让人瞠目结舌。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商人向银行贷款、跟私人借钱不还的已经成了当下社会的一大“奇观”。从前,债主是老爷,借债的是孙子,而现如今,欠钱的老赖反而成了老爷,没钱,不还;有钱,也不还。遇到讨债上门,老赖们拍着胸脯:“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同事、朋友之间借钱借物原本是正常不过的,可就有一些人得了健忘症,借了忘记还。笔者就有这方面的经历,一朋友跟我借了一本珍藏版的好书,两三个月没还上,后来又借了10元吃点心,也忘了还。半年后,他再次向我借那本书,我沉下脸说,你还没还呢?他居然大大咧咧地回答,忘记放到哪儿了。到现在一年多也不吭一句,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
父债子还,借钱要还,这是天经地义之事。官员以借为由头敛财,贪脏枉法,迟早要败露的;不法商人不劳而获,欠阿公和私人的债务也肯定没什么好结果,随着法律的健全,他们终将难逃严惩;而那些个健忘的家伙,建议跟他人借东西时,记住自己记记帐,及时归还,否则因小失大丢了朋友,失了诚信,划不来。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