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你如何“集民智、聚民心”
《管子·牧民》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句话告诫执政者政权兴衰系于民心,顺应民心就能兴盛,违逆民心就会废弛。毋庸置疑,民心凝聚民力,民力连着民生。我们党员干部要有深厚的人民情怀,着力改善民生,多做得民心的事情,凝心聚力,汇聚起政权巩固和兴盛的“中国力量”。2019年3月1日,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在开班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青年干部应该如何集民智、聚民心给出了明确方法。
民者,国之根也。习近平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最好时间节点。干部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伟大的历史,由人民共同书写;伟大的时代,是人民共同创造;伟大的梦想,靠人民共同完成。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更深切理解党与人民这一密切关系。中青年干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路线,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那就必须清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我们党只有不断汲取人民意见,紧紧依靠人民力量,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前行。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备的能力,也是审核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称职的标准。
为国者,以民为基。习近平强调:“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干部要胸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无论革命、建设、改革,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因如此,党员干部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认真倾听人民呼声,对人民最关心、最期盼、最忧虑、最注目的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去解决好。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习近平强调:“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要坚守精神追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处理好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关系。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孟子·梁惠王下》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这句话的意思是执政者如果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就会以执政者的快乐为快乐。如何让人民崇敬爱戴执政党呢?那就需要赢得民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不仅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更需要端正思想品行,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一个有生命力的政党,它需要一批又一批有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党员干部。为了事业,可以忘我;为了人民,可以忘私。以“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的“忘我”境界来鞭策自己、磨炼自己,以夙夜在公的拳拳之心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党员干部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共同书写伟大的时代篇章。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在罗马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的深情表达。是的,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把复兴的使命扛在肩上,秉持着一颗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以实际行动擦亮共产党员的政治底色,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变得更加炽热,才能描绘出新时代利民之心的幸福画卷。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